郭 軒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他四歲開始接受鋼琴教育,九歲就以鋼琴家的身份公開演奏,到十一歲時就他已有50 多首作品,被稱為“音樂神童”。他在十七歲的時候為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寫的配樂《仲夏夜之夢》序曲。
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神話情調,神秘的色彩和夢幻般的仙境,以及從大自然中散發出的誘人氣息,被門德爾松用音樂藝術表現了出來。這部作品不僅是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音樂翻譯,更是門德爾松用活潑生動的音樂語言對莎士比亞這部經典戲劇的深刻解讀。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為奏鳴曲式結構,作品調式為E 大調,是一首四四拍的快板作品。
作品的呈示部一共250 小節,包含引子、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主題、結束部五個部分。樂曲的引子:共7 小節(1—7),音樂從四個平靜的和聲進行開始,由木管樂器組合奏。作曲開門見山交代了戲劇發生的場景為幽靜夢幻的森林。引子從第6 小節開始完成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結束在在e 小調mi sol xi 這個主和弦上。
主部主題:共54 小節(8—61),該主題在配器上使用的主奏樂器的是小提琴,采用斷奏和撥弦的弦樂演奏技法,音樂極具動感,多聲部中偶爾伴隨木管的和弦長音,好似森林中的精靈時而飛舞時而駐足嬉戲打鬧。主部主題也被稱為“精靈主題”,貫穿作品始終。從e小調開始,經過了多次的離調和轉調,最后在第61 小節以結束在xi re #fa 這個e 小調的屬和弦上。
之后為連接部:共77 小節(62—138),與主部主題寫成鮮明對比,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風格,力度上做到了突強,從音樂作品錄音分析,多位指揮家在處理連接部時候,都加大了力度的處理,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并且完成了多次轉調離調,最后回到了E 大調。連接部是一個描寫森林中國王和王后的主題,也將音樂帶入了第一次的高潮,這個連接部的音樂與引子和主部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整首作品突然豁然開朗。從120 小節開始由長笛擔任獨奏,音樂突然安靜下來,接下來出現了單簧管與小提琴的演奏,音樂很自然的進入到副部主題。
副部共56 小節(139—194),是描寫主人公的愛情主題,由小提琴奏出悠揚的舒緩的旋律線,音樂下行音階排列。作曲家巧妙的運用木管、銅管穿插在多聲部配器中,詼諧幽默打破了悠長旋律線,作曲家用類似美術畫筆式的手法,用音符描繪了戲劇的幽默感。副部主題依然為B 大調,接著進入結束部。
結束部共56 小節(195-250),伴隨著幾組和聲連接后面出現了新主題:樂隊啟奏的方式演奏舞蹈性主題,結束部有多次離調,最后以B 大調主和弦結束。
展開部:共144 小節(250—393),音樂素材以主部主題為基礎,作曲家在弦樂配器上采用高、低音區連續轉換,其中加入管樂合奏的和聲連接,增添魔幻色彩,精靈的主題經過多次轉調發展。到第360 小節,愛情主題片段又再一次出現,情緒哀傷好似再現主人公的感情此起彼伏,波瀾不斷。
《仲夏夜之夢》的再現部與呈示部有密切聯系,從394 小節至686 小節,與呈示部一樣有4 個部分。主部相對于呈示部主部略有縮減,而連接部被直接省略,從主部直接進入副部愛情主題,愛情主題出現在主調E 大調上,給人美滿和諧之感,用以描述戲劇中幸福美滿的愛情結局,音樂與戲劇結尾交相輝映,用甜美的樂句替代了之前憂傷的愛情主題,預示著戲劇美好的結局。
音樂最后的67 小節的尾聲部分:愛情主題得到進一步發展到達了戲劇般的高潮,作為戲劇中最重要的愛情主題,也是莎士比亞戲劇愛情觀的重要體現。在音樂的最后,門德爾松為追求音樂的完整性、統一性。木管樂器合奏的和聲連接再次出現,小提琴模擬精靈嬉戲打鬧的,又將音樂重新帶回了神秘莫測的幽靜森林,作品首位呼應,音樂作品給聽眾一種戲劇般的完結感,
從意大利歌劇的空前繁榮,再到希臘悲喜劇的萌芽階段,戲劇和音樂就密不可分。缺乏語意表達的明確性,使音樂并不適合呈現事實,更適合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感受。但音樂具有的感性、多層次、抽象的特點與戲劇本身融合,有助于欣賞者感受戲劇精髓、重塑角色,更深層的走進戲劇本身。
敘述是文學作品創作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事物進行與發展、人物的交鋒與經驗都要靠敘述這一手法才能發揮作用。樂句雖不及文字的表達直接,但是風格各異的主題動機在作曲家的創作中,展現戲劇情節發展。在《仲夏夜之夢》序曲中,門德爾松用了一系列的動機變化與連接,將這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用旋律塑造出來了。
序曲從四組和聲連接開始,在木管和圓號輕奏下展現了“仲夏夜”故事發生的場景,使樂曲一開始便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與原著的夢幻仙境交相輝映。
隨即便出現了呈示部第一主題“精靈主題”。這一主題活潑輕盈,從小提琴在高音區演奏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開始,這一主題旋律的活躍進行,好似森林中小精靈們在虛幻的仙境中自由嬉戲和相互間的追趕,“精靈主題”作為奏鳴曲式的主部主題在樂曲中多次再現,證明了小精靈這一人物在連接不同故事場景中的作用。
接下來的連接部主題“舞蹈主題”用了E 大調,E 大調在感情色彩上明亮,表現了小精靈的翩翩起舞下國王和王后的甜蜜幸福,也表現了忒修斯和希波呂忒沉浸在蜜月中的快樂。來自王宮和森林兩對主人公的出現引出了甜美抒情的副部主題“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好似戀人間的竊竊私語,它由弱奏的弦樂器富有表情地奏出,旋律的進行與主部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甜蜜夢幻的情侶愛戀。
除了甜美的愛情主題,與之對立的表現憂傷的愛情主題也多次出現。劇中的兩位女主角海麗娜、可狄米特律斯都為愛情憂傷不已。在精靈的捉弄下,憂傷的愛情主題預示著情感路上的各種挫折,這也是門德爾松對于莎士比亞愛情觀的音樂刻畫。
這時“精靈主題”以短小的經過句偶爾出現,在原著中幾對年輕的戀人也在經常被精靈捉弄,門德爾松對于原著細致的刻畫,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呈示部中的另一個主題——“惡作劇主題”是在管樂演奏的背景下,小提琴奏出的富有活力、音程大跳的旋律進行,好似一群小丑的吵吵嚷嚷的舞蹈,這一主題的出現完美再現了劇中那段荒誕滑稽的戲中戲的場景,這些市井小人物用這奇怪的表演方式詮釋著他們排演的戲劇,惡作劇主題的最后四個音是正是模仿這段戲中“喺嚯”的驢叫聲。
《仲夏夜之夢》戲劇中另外一個重要場景是雅典公爵忒修斯的宮殿,作曲家創作了“宮廷號角主題”來模仿戲劇中的號角,主題出現很好了切換了戲劇場景,旋律尊嚴輝煌。與序曲開頭的木管樂器吹奏的神秘和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處是冷峻森嚴的皇宮、一處是神秘幻化的森林,一虛一實,對比強烈。
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戲劇沖突在奏鳴曲式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奏鳴曲式的特點是結構復雜如一部戲劇,我們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都有完整的結構,即使某些作家極力去打破這種規則,但是一部戲劇作品的四要素:故事背景、情節發展、戲劇的高潮,最后的結局必不可少。門德爾松巧妙的使用了奏鳴曲式中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完美的復刻了戲劇的各個部分,而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可以將不同形象,不同性格的人物準確用主題的方式描述出來,寫成鮮明的對比。戲劇中最終的部分就是二元對立兩個人物發生矛盾的激化,而奏鳴曲式中的展開部完美的再現了這一過程,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在展開部的發展恰似戲劇發展中的激烈交鋒,然后當音樂進入再現部時,戲劇也逐漸接近尾聲,再現人物的變化,重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也為戲劇的結局埋下鋪墊。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采用結構自由的奏鳴曲式。其中的“精靈主題”、“舞蹈主題”和“愛情主題”性格各異,分別代表詼諧的精靈、歡快的慶典和柔美的愛情,這三個主題不僅形成對比,還形成了戲劇化的融合。不同主題的安排使戲劇的敘述清晰明了,而音樂中的戲劇性體現在不同主題的對比,它加深了戲劇沖突的張力。
“精靈主題”序曲中重要的主題,這個主題的反復出現,貫穿整個樂曲。在“精靈主題”四次出現中穿插了愛情主題、憂傷主題、工匠波頓以及精靈的惡作劇主題、公爵號角主題,時而優雅抒情、時而頑皮、時而莊嚴,旋律輕盈、靈巧、跳躍,貫穿始終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調,將戲劇情節一一展開。莎士比亞塑造的精靈形象,為了突出他們的魔術師功能,所以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帶有神話傳說中英雄所具有的兩重性格特點,既是造物者,又是惡作劇者。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將小精靈帕克當作自己的化身,參與故事當中,將故事情節弄的復雜多變,同時又在最后將一切回歸原位,修正了兩對戀人的愛情秩序,成就了他們的美好姻緣,又戲弄了仙后,產生了狂歡式的喜劇效果,又為解決仙王仙后的矛盾創造了條件。給讀者帶來一場超凡的、完整的情感盛宴;同時又希望讀者可以永遠沉浸在自己為讀者編織的美夢中不要醒來。
“惡作劇主題”中最后四個音模仿驢叫聲,用來塑造了另外一個丑角波頓,在《仲夏夜之夢》劇中波頓具有一般小丑滑稽幽默的特質卻又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小丑波頓的參與下,其他人的言行無一例外的丑角化。神圣的仙王仙后,溫柔的情人,情同手足的朋友最后演變為仇人、情敵,各個面目可憎,言語粗鄙惡毒。門德爾松敏感地捕捉到這一戲劇特點,用模擬驢叫來表現這種特殊的藝術效果。
從門德爾松的序曲中,我們不難發現莎士比亞筆下的《仲夏夜之夢》人間與仙界、莊嚴的宮殿與幻化的森林、美好的愛情與荒誕的鬧劇在巧妙的戲劇結構形式下沖突對比,跌宕起伏,帶給我們的卻是和諧統一,滿含深意的戲劇感受。從門德爾松序曲中主題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充斥著一種西方思想二元對立觀念。從故事場景來看,魔幻幽靜的森林和郊野代表著夢幻、自由、觸不可及,而仙王仙后居住生活的宮廷代表著克制、倫理、秩序。
《仲夏夜之夢》正是描述了統治和權力下,相戀的人選擇魔幻的森林和郊野去追求自由與愛情,逃離規則和父權的壓迫,在序曲中精靈主題的貫穿全曲正是門德爾松為塑造自由與平等而創作的,也反映了門德爾松與莎士比亞相同的愛情觀。
從音樂的美學角度去分析,音樂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自律性的特點造成了音樂本身和聽眾的之間的關系本身也是二元對立的。戲劇演出也有同樣的美學意義,創作者和舞臺上的演出和觀眾之間,也是一種二元對立關系,藝術作品的目標和主旨何在,觀眾的建構與詮釋很大程度上與創作者本身也是處在對立的兩個方向上的。
門德爾松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一部戲劇沖突強烈的浪漫主義藝術作品。通過不同音樂主題塑造了角色、不同音樂主題的連接和劇情一同發展、不同音樂主題性格迥異為戲劇的沖突添加了浪漫的色彩。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對莎士比亞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作品風格最好的刻畫,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標題音樂闡釋了音樂的文學性,用模仿、刻畫等手段模擬人物音響,用樂句作為畫筆描繪中戲劇中場景,是美術、音樂和文學多種藝術形式的碰撞,也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次去漫游于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
不同的旋律形態,描寫的是戲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十六音符的上下起伏描寫著精靈的輕盈活潑,下行九、十度的樂句模仿驢的叫聲惟妙惟肖,滑稽幽默的丑角活靈活現。神秘幻化的和弦帶給我們的音樂背景,告訴讀者這是一個發生在神奇世界里的愛情故事,莊嚴的號角聲又帶我們來到嚴謹的法律和莊嚴的宮殿前。
音樂本身無法完全描述戲劇,但當音樂與戲劇作品相結合,音樂讓戲劇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層,也擴大了戲劇的張力,具有感性的,超越語言表達的優勢。從序曲中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場景特點、戲劇結構。莎士比亞用輕松的喜劇氛圍中探索了愛情觀、權力和社會,門德爾松通過奏鳴曲式完美的再現了莎翁的《仲夏夜之夢》的戲劇特點,在旋律和配器上,又不失為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從自律和他律兩個美學維度都是一首完美的作品,是一次戲劇與音樂藝術的完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