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芳 (陜西師范大學)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 年12 月16 日生于德國波恩,古典主義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同海頓、莫扎特一起并稱為維也納三杰。貝多芬是第一位掙脫了宮廷枷鎖的音樂家,大大拓展了音樂的表現手法,對后世的音樂發展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被后人尊稱為“樂圣”。他的一生崇奉人人平等,想通過他的音樂號召人們應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
1.樂曲的創作背景。貝多芬的這首鋼琴奏鳴曲寫于1799 年,完成于1800 年,出版于1802 年,出版時被命名為《大奏鳴曲》,這首曲子是獻給他的音樂追捧者——布朗伯爵的,屬于他的早期作品,這是一首充滿青春的氣息、積極向上生活態度的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一方面在總結前輩的經驗,另一方面是在開創他自己的風格,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古典時期的傳統,光輝、明朗、自信,表現了作者本人樂觀的生活態度。在這首作品中有一些歡呼聲、號角聲還有軍隊行進的聲音。
2.作品曲式分析。這一樂章是有青春朝氣的快板樂章,降B 大調,四四拍,典型的奏鳴曲式,有呈式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大部分,降B 大調開始中間轉至F 大調最后全曲結束在降B 大調主和旋。這個樂章的主題活力充沛,顆粒性強。此樂章的旋律從頭到尾富于勇氣,動力十足。
音色是鋼琴描繪意境、渲染情緒、揭示韻味、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徑。當手指與琴鍵接觸時,手是發力物,琴鍵則是受力物,不同的觸鍵方式、觸鍵角度、觸鍵速度會有不一樣的音樂表現。
觸鍵方式是指在彈奏鋼琴時演奏者的身體部位對琴鍵的敲擊力度,依據力度由弱到強的順序,可以劃分為指力觸鍵、手力觸鍵、前臂觸鍵和全臂觸鍵。
1.指力觸鍵。指力觸鍵是指用演奏者手指的重量進行彈奏的一種方式。演奏鋼琴的最核心動作體現在指尖與琴鍵接觸瞬間的狀態變化。這種方式是上述四種觸鍵方式中力度最小的一種,經常用于連貫的音階上下行和輕巧的斷奏中。由于垂直的指尖觸鍵是用整個手指的重量,手指在主動觸鍵時,音色通透且具有顆粒性。當用指腹觸鍵時,觸鍵面積增加,手指的重力被分散,音色就會比較柔和,具有歌唱性。
2.手力觸鍵。手力觸鍵是指利用手掌的重量,有時還需要借助腕部的推動來進行演奏的一種方式。垂直并且用較為快速的指尖觸鍵會產生尖銳且干脆利落的聲音。垂直且慢的指尖觸鍵,常常適合表現柔美情緒的旋律。當我們將手掌的力量用于指腹觸鍵時往往需要整個手臂有強大的控制力來傳遞力量,這種方法用于舒緩、氣息較長的樂句。
3.前臂觸鍵。前臂觸鍵只需要演奏者用胳膊肘以下的重量即可。指尖快速發力、手指與琴鍵接觸呈現的夾角為90 度時,就會發出干凈并且洪亮的聲音。如果發力速度慢,由于發力時間與手指真正接觸琴鍵有時間間隙,力量在傳遞過程中有所消耗,音色就會柔和許多。如果用小臂的力量快速但在用指腹觸鍵時,就適合用于浪漫、充滿想象力的樂曲中。用指腹慢速彈奏方法常在印象派作品中涉及,在運用這一方法時,前臂的重量在碰觸琴鍵時就要收回。
4.全臂觸鍵。這種方法就會用到整個胳膊的重量,必要時還需要加入腰部給的力量觸鍵。垂直的快速觸鍵,需要把手臂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指尖,音色尖銳、爆發力強,常常用于樂曲的末端,結束全曲。用指腹來駕馭這種力量的效果就會減弱,支點已經不再是指尖,如肖邦《g 小調敘事曲》引子開頭的下屬音就要用到這種技巧,向聽者傳達悲痛、沉悶的情緒。
觸鍵角度是指在觸鍵時手指與琴鍵之間所呈現的夾角,有垂直觸鍵和水平觸鍵兩種。垂直觸鍵與水平觸鍵,可稱作手指動作的“陰、陽兩法”。
1.垂直觸鍵。夾角為九十度,彈奏時是指尖與琴鍵接觸,觸碰面積小,所有的力量集中于指尖,聲音清脆明快。快速與慢速的指尖觸鍵也有不同,速度較快時,力量在傳遞過程中不會損耗,音符的顆粒性較強,垂直的全臂快速觸鍵的聲音會更加通透。反之,慢速觸鍵時力量在傳送時部分損耗,發力點與指尖之間距離越短損耗越小,雖然音色變得較為柔和但是聲音依舊集中。
2.水平觸鍵。夾角小于九十度,是指腹與琴鍵接觸。夾角越小面積越大,與重力相抵觸的力量會越大,聲音會較沉重、陰暗,多見于印象派作品;反之,夾角越大觸碰面積越小,相抵觸的力量也就越小,聲音會偏于圓潤、渾厚,浪漫派作品中常見。
觸鍵速度顧名思義就是指手指從開始接觸琴鍵到琴鍵彈到底所消耗的時間,時間消耗短的被稱為快速觸鍵,耗時長的為被稱為慢速觸鍵。快速的垂直觸鍵會發出透徹、明亮的聲音。慢速的垂直觸鍵發出的音色嬌柔但不造作,指腹觸鍵卻給聽者霧里看花的美。
在鋼琴演奏中,合乎條件的觸鍵方式至關重要。就簡單而言,在一首樂曲中作曲家會表達不同的情感,而每一種情感都需要觸鍵的方法、速度、角度三種不同側面協調配合才能完美詮釋,作品才能完美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