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鎮 王琪 王憲楠
(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扎根于學生的意識深處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一種“漂浮”的形態。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來說,課堂教學要首當其沖,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素養,創新課堂形式,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讓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意識形態灌輸真正地入腦入心入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要有效地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深入有效地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意識形態“漂浮”問題。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思政為先,必須要確保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為立德樹人強責任,為國育才擔使命。不能忽視或者輕視意識形態“漂浮”的現象,要認識到意識形態的傳播有它自身的規律所在,“漂浮”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關鍵在于能否抓住問題的實際所在,發現問題,剖析問題,尋找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問題。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學生心理培育對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信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學生思想引導,引領學生增強“四個自信”,自覺將所學所行、所思所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關鍵環節。
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意識形態“漂浮”的問題,首先要轉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觀念,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關于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所提出的八個“堅持”,才能夠扎實地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正確地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和貫徹問題,結合中國教育實際,扎根中國大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教學體系。
高校是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新時代育人新理念,發揮思政課教師特有的引導作用,貫徹好、落實好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要求,在理論創新和教學實踐層面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思政課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選擇性繼承傳統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拓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新渠道,打造思政課“學習新陣地”。教師在關注自身科研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提高解決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能力,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中心論”、“唯結果論”,引導學生在接受意識形態灌輸的過程中領悟理論,走進理論,運用理論。
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真正關心的重大問題,堅定政治信仰,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加強學習,提高講課說理水平,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將理論講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中國“新四史”相結合。思政課不應當是晦澀難懂的理論講授,應當是生動、深入、具體的能夠清楚明白的形象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思政課并不“高大上”,而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
教育學認為,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高校學生是具備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的群體。所以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授并不是機械化的僵硬說教,也不是和分數無關的副科、課外知識,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到實處,不能讓思想政治課變成高校學生的“放松課”“休閑課”,更不能讓課堂時間變成學生補作業的時間,也不能成為院校其他活動隨意占用的時間。思政理論課要融入大學生的具體實踐當中,在校園內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育活動和勞動教育活動。堅持馬克思主義毫不動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風云變化的世界局勢之下更要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四個自信”。
教育部門和高校應該積極作為,肩負起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的重擔,解決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問題,解決思政課教師配置不足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高教師福利待遇。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總結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經驗,將具體問題解決落到實處,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由此出發,思想“漂浮”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