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俊
(江西省廣昌縣尖峰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江西 撫州 344911)
近年來,我國相關教育部門加大了對教學改革的重視力度,并對其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有效轉變。在此情況下,相關教育人員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融入到了數學教學中,并將原本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了以學生的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此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對其進行了有效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構建自主學習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素養,就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將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并且要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學生在學習“圓”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傳統的粉筆板書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將教材中的內容利用課件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將復雜的數學知識運用Flash 動畫為學生進行演示,易于學生理解和學習,使其對圓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掌握。
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所以無論是構建自主學習課堂,還是其他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方法,都需要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單純的理論知識無法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創設情境的方法則能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小學生將身心都集中到學習活動中,對于構建自主學習課堂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比如教師進行“分一分與除法”相關知識的講解時,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準備一定數量的糖果,然后在課堂中平均分給班級中的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向小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班有42 個小學生,我有84 個糖果,平均分給同學們的話,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個糖果呢?”學生很快在問題情境下動了起來,開始用已經學習到的知識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當小學生計算完成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將所有的糖果分給學生來檢驗計算結果,具有情境化的數學問題,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小學生在圍繞問題探索與思考的過程中,構建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成了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應用策略的優越性。圍繞數學教學,教師要把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技巧,要做到全面舉例,將不完全歸納中的局限性走向普適性。在數學教學中要善用辨析,圍繞合適的工具強化和理解概念表述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在具體的數學課堂中要細化指導,加強指導的針對性、層次性、有效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之前,要做好充分教學設計和準備,巧設練習,既是拓展,又是開放,滿足學生不同的思維角度。通過滲透思想方法促進數學教學的目標化、顯性化,在教學目標中有所體現。進行創新的概念的歸納,要給學生更充足的空間,讓其在觀察、比較、發現中自我完善,培養歸納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組織安排和設計等,切實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小學生在課堂中掌握了大量的數學知識,更在于培養了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可以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于數學知識打交道。在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去開發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發包含數學知識的現象,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真實性。小學生發現身邊處處有數學,就會更多地從數學角度去分析生活,思考生活問題。
比如在講解加法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集思廣益,引導小學生自主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引導小學生分析了加法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師提出“你們在生活中發現過哪些與加法相關的事情嗎?”這樣的問題,促進小學生自主思考。一些小學生說生活中數數就是一種加法,一些學生說買東西結賬涉及加法,一些學生說做手工計算會涉及到家長。在學生的主動分享下,教師可以獲得許多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將這些教學素材融入到活動中,有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實施。教師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與加法相關的生活情景進行模擬,給時間準備,最后進行匯報演出。小學生自主開發角色扮演的內容,有利于數學知識探究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提出了構建自主學習課堂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課堂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小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強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創設問題情境以及合作學習的方法實現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