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技師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技工院校學生普遍中考成績不理想,選擇技工院校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特別是在專業的選擇上家長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盲目追求就業率,忽視學生的興趣特長,導致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缺乏對專業的認同感,抱著“混日子”的態度得過且過。同時由于學生本身基礎薄弱,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缺少鉆研精神。但是技工院校學生年齡較低,可塑性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喜歡動手操作,適合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因此,若能正確引導,可以培養成高素質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往往強調工作嚴謹,吃苦耐勞,有責任心,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技工院校在塑造學生職業素養時,若能突出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就業和個人職業的發展。
因此,作為技工院校育人的根本宗旨應落實在全方位人才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提升,讓“工匠精神”成為職業教育的靈魂,培養學生正確認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進而為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它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凝聚力,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認知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1.利用班級“學習園地”可以張貼專業工匠人才的優秀事跡
或者名言標語等,將“工匠精神”外顯于硬件設施的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處處受到“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實現“無為而治”的工作效果。
2.建設一支以“工匠精神”為導向的班干部隊伍。一支做事認
真、敬業負責的班干部隊伍,對班級文化建設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引導班級文化、精神氛圍照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3.制定班規,嚴格遵守。通過班主任與學生共同制定班規,然
后共同監督、嚴格執行,保證班級管理的井然有序,對班級文化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
1.認知型班會—激發職業興趣,走進“工匠精神”
對于剛剛進入中職院校的學生,在新生入學教育中,以《工匠精神讀本》為載體導入,讓學生了解當代大國工匠的成長經歷與事跡,幫助他們樹立職業理想和信念。同時結合自身專業,邀請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和優秀畢業生,講述他們的成才之路,用身邊人的故事激勵他們,激發熱愛專業、立志成才的職業情感。
2.體驗型班會—培養職業技能,激發“工匠精神”
任何的成功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樓閣的外在認知上,學生只有在專業技能領域真正實現能力提升,才能激發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例如《機械制圖與CAD》是技工院校機電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在各類技能競賽中,此專業課相關內容經常作為比賽內容出現。因此,班主任利用班會課,可在班級中或與專業平行班開展相關軟件繪圖比賽,并組織頒獎儀式頒發獎狀。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鉆研能力,使他們在學習專業技能過程中發現樂趣,愿意為之付出努力,感受到掌握技能的成就感,自然就激發他們內心對成為“專業工匠”的追求。
3.感悟型班會—培養職業素養,內化“工匠精神”
工匠的夢想也是國家的夢想、社會的夢想,一個工匠只有將國家的夢想、社會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才能夠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自己的信念,才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才能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堅守工匠操守。例如,在學生經過多個學期學習相關專業技能后,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演講班會。班主任引導每位學生通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職業理想,將“我的夢”與“中國夢”有機融合,鼓勵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用技能報國的理想追求雕塑自己的工匠人生。
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工匠精神”僅憑言傳并不能奏效,而要重在身教。班主任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一線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做到晨會課不遲到,班會課精心設計,狠抓教室衛生和上課考勤,堅持每周走進宿舍,關心學生思想動態,全身心投入在班級的各項管理工作中,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帶動學生。同時班主任要敢于創新進取,利用先進技術創造性的開展管理工作,以不斷學習、創新進取的工作態度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以班主任為榜樣,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
技工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滲透、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班主任作為思想教育的主力兵,要不斷探索“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讓“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扎根、開花、結果,實現學生自身的“中國夢”,實現我們國家偉大的“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