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洛陽 471002)
近年來,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生源綜合素質下降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從學前教育培養的方向來看,一些學習本專業的學生此前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沒有藝術基礎,更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基礎訓練,這都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相關課程的開設帶來了困難,而古箏作為傳統樂器的一種,相對來講學生上手時間短,可以成為學生打開音樂藝術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在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到,古箏在選修課程中非常受學生的青睞,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課余時間中對于該課程也有著較高的參與度。筆者認為,教師不應當只是僅僅教會學生們怎么彈琴,同時也應該強調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并從各個方面開發他們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學會演奏的同時也能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自主地感受音樂,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古箏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非常少的理論教學部分,很多時候像鋼琴教學一樣會采取三至五人以小組集體課的方式進行。由于偏向于傳統樂器,使用和傳播范圍有限,它不像聲樂、鋼琴課教學那樣受學生的重視。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古箏課程往往是選修課程,因此,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造成影響需要教師多下功夫。筆者認為,首先,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間的時間演奏一些古箏名曲或是講解一些關于古箏曲的一些創作背景和歷史背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技法講解或是學生自己進行藝術處理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學生,主動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允許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真實感情表露出來。在對于樂曲的技法或是藝術處理有爭議的情況下,教師應當耐心指導,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只有跟學生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有些學生基本功很扎實,但演奏的音樂平淡無味,有時感覺力不從心,尤其在不同流派樂曲的把握上。這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年齡小、閱歷淺、地域差異、沒有這種意識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目的地啟發學生們,通過形象的描述、講解、音像等方法幫助他們理解作品,大膽想象,真正地用自己的音樂來表現作品。教師在啟發學生的時候一定要清楚他們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盡量用最通俗易懂、最接近他們意識形態的例子,例如可以嘗試模仿說一些各地的語言,學唱一些當地的戲曲,指定學生去看去聽一些相關的影像資料。
古箏作為一門傳統的藝術,有著不同派別的流傳。但是教學中切忌有門戶之見。不要自命清高,我是純古典的正宗流派,現代的東西太浮躁了,沒有內行;也不要自以為我是現代派的,學院派的,民間那些東西太老土了;也不要摒棄流行音樂改編的曲子,以為沒深度……殊不知,很多古典、專業的曲子曾經也是那個時代流行過來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偏好,給予不同風格或派別的曲子,互相補充,合理引導,同時也能讓學生學到一些“弦外之音”,去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東西。
隨著教學體制的不斷深化,建構主義理論日益與廣大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也成為了國內外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強調學生主動去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古箏教學作為中職教學中的一門選修課,怎么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關鍵。
首先,教師要改變一些常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古箏演奏的技巧、技法,轉換為主動學習與認知。筆者在教學中做了這樣一些嘗試,把每一組的五名同學按演奏曲目和層次進行分配。即每一組的五名同學按高、中、低進行層次搭配,而且演奏的曲目都各不相同。這樣在進行講授的過程中,由于曲目的變化,學生在接受每首樂曲的技巧與技法時不會感覺枯燥,始終讓他們保持上課的注意力。其次,筆者每一個月都安排一節課堂研討課,讓學生對自己這一個月的學習情況作一個全面的總結,包括技巧、技法的總結,自己練琴的一些想法與感受。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同時也在技巧、技法的教學上跟教師適時地進行溝通,也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和運用的能力。因此,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學生從“靜”轉變為“動”了,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古箏教學才會取得成效。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古箏教學任重而道遠,只有從古箏教學的特點出發,尊重古箏教學的規律,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中職學校的古箏教學水平和質量得到提高。只要不斷了解學生、走近學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為貼近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箏的持久興趣,讓他們從學習古箏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