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昭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天津 300467)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的應用場景較為豐富,是工作學習的必備工具,因此應將其置于使用場景,幫助深入了解和領悟數學的本質。小學是基礎教育的起步階段,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應該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但是在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小學生面對那些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無法產生興趣,教學效率很低,所以需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學改革,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這對教育事業發展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數學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通過運用促使生活產生很大的變化,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貫徹生活化理念,不要一味地枯燥講解,可以結合具體內容,設置相應的生活化教育情景,達到變抽象為生動形象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而且這樣也更加符合小學年齡段學生的形象化思維,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和和思考,有利于學生更加輕松的學習數學[1]。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時、分、秒”內容的教學中,就可以在介紹基本知識之外,引導學生們真正觀察鐘表的指針行走情況,邊觀察邊記錄,思考三根不同時針之間行走的關系,當他們發現秒針走一圈之后分針才走一小格的時候,就會明確時和分的換算關系,同時也懂得了為何1小時等于60分鐘,這樣的學習加深了印象,而且還會感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再比如在講解“千克、克”知識的時候,也可以為學生展示菜市場的標簽,比如白菜每500克售價0.98元,這樣就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起來了聯系,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活動,而不是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而且還有助于培養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從而全面增強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2]。例如在“元、角、分”知識的教學中,對于人民幣面值的認識和交易活動與生活聯系緊密,小學生需要了解不同的面值數額,并且能夠正確計算,能夠運用人民幣購買東西,計算商品總價和找零金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我是小小銷售員”的游戲化教學活動,學生們扮演銷售員和顧客,可以將學習用品當做商品,標注相應的價格,比如本子2元,橡皮5角等等,學生們模擬商店購物的場景,比如“小紅拿著10元錢去買學習用品,買了2個本子,1個橡皮,一共花了多少錢,她帶的錢夠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了數學知識,了解各種人民幣面值,能夠計算商品價格,而且還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成績,其根本在于運用,當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到知識之后,應該在具體生活中進行運用和實踐,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吸收,通過學以致用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新課程改革的預期效果[3]。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要關注生活實踐應用這個方面,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水平,為他們的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提供幫助和指導。例如在“三角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三角形的一個特征就是具有穩定性,但學生對此不好理解,此時教師就應該告訴他們這種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比如晾衣架就是三角形的,當衣服掛上面的時候不會掉落,這就是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設計原理。等腰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屬于對稱圖形,可以啟發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運用事例,培養他們善于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思維。
總之,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教學中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小學數學教師要關注教學改革的開展,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幫助學生更興趣的學習數學,促使新課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