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勇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臧村鎮詹莊小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現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應服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已經不適合了,那種把學生按在符號堆里,整天做數學題的做法,不但會使學生不知數學與生活有什么聯系,更會阻礙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比如,在新課標數學教材中就有諸如雞兔同籠、市場營銷發票、銀行貸款利息、水電費發票、出租車費、統籌運輸等問題。
(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小學生對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模仿能力強,對抽象事物的認知理解能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從他們的生活入手,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我在教學一年級第二冊數學“統計”一課時,本來“統計”知識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講是很抽象的,我從小學生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下各種圖形的個數。課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計文具盒里各種文具的個數,統計收集來的一個月的天氣情況,每一項統計活動學生都積極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統計任務。經過小組匯報交流,又使得統計中對數據的整理與歸類的思想得到進一步強化。這樣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通過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進而推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這正是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意義所在。
(一)培養學生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數學思想、數學概念來改造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我們的小學課本就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引入的。例如,芳芳帶了15 元錢,買了一個球拍用了9 元,那么芳芳應該怎樣付款?她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芳芳先付10元,售貨員找回1 元,她還剩(5+1)元,然后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5-10+1,學生就掌握得牢固了。這樣就把數學規律與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相結合,學生很容易對規律進行理解和運用。
例如,在首次教學四則運算時,可以這樣進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個標價為2元的自動筆和標價為8元的故事書,詢問總價,然后加1本故事書,標價也是8元,問:“現在這些物品多少錢?”學生列式有的是5+8+8,有的是5+8×2。那么我就要求學生討論“5+8×2”怎樣算?有的學生說先算加法,有的說先算乘法。此時教師應立即追問為什么先這樣算,請根據具體的事例說明。在具體事例中讓學生抽象概括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這與有的教師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運算順序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做題的效果就大不一樣。
(二)善于開發“生活素材”,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我就用謎語引入創設情境,“有兩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這是什么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爭先猜出了謎底(同時出示自制的兩種年歷),這時候,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求知欲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在教會學生學會自制年歷后,就連成年人都認為抽象難解的日期計算問題,孩子們會因翻閱年歷這一有趣的事而變得相對容易,甚至有些學生都會自己總結日期計算規律了,這樣老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得有興致,教學效果也就更好了。
(三)讓數學回歸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有的老師只是用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一帶而過,或是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活動,沒有達到數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目的。而我卻把“模擬超市購物”作為重點環節來看待,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有的老師在黑板上畫教學示意圖、有的老師自制教具和多媒體教學課件,而我直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實踐,結果這比其他老師的教學效果還要好。在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幾年來的教學經歷使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小學數學生活化這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多么的具有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