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燕
(江西省鄱陽縣樂豐中學,江西 上饒 333100)
當前教育環境下,數學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還沒有較為明確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極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較難解決的問題。因此,就要求相應的教師對其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改進與完善,依據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任務,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基于此,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利用日益發展成熟的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其數學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使其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
初中階段進行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數學的教育特色與多媒體的優勢相結合,促進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多媒體通過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從具體形象的事物中深刻思考形象與抽象的關系,進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因其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此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形,如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弧形、等腰三角形、樹葉等規則圖形與不規則圖形,使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大量的圖形,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理解沿對稱軸進行折疊,兩旁的部分一定重合。這樣通過大量具體形象的事物,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本問題時非常流利,但在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讓一些事實反復再現,并用慢鏡頭加以回放,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如在“相遇問題”教學中,用重復演示及慢鏡頭回放,讓學生正確理解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反向而行、同向而行、相遇、相離等具體含義,理解“相遇問題”中的一些數學術語,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避免了因實物表演、模具演示不準確、不科學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動態幾何是初中數學的重點概念,就是應用運動變化思想來創設出動態化的場景,展示數形結合思想的精髓。在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工作的實施下,動態幾何問題也開始受到了教育界的關注,在考試中也多有涉及。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如在研究關于形動型、線動型與點動型問題時,學生普遍感覺難度較高,如果其中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問題,學生的學習難度會更大,為此,可以將運動狀態的變化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其變化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掌握動靜之美,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易于接受。
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其對學生的學習就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材中的很多知識與概念都較為抽象,都需要學生掌握其基本內涵與相應的計算邏輯后才能進行正確的解答。但是很多學生由于沒有足夠清晰的邏輯思維,而無法進行高效的數學課程的學習,同時日益對數學學習產生較為抵觸的心理,而再無學習的主動性。基于此,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與多媒體技術進行相應的整合后,能夠幫助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中的音頻、視頻以及圖片等功能,豐富其數學教學的課堂內容,使得相應的數學知識能夠更加具體化、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進行數學課程的學習[3]。例如,在教師進行幾何圖形這一課程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前搜集與其教學知識有關的不同種類的圖形,在其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對其搜集的各種創意圖形進行充分的展示,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他們能夠熟練的了解并掌握所要學習的幾何圖形及其相應的特征。同時,教師再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記憶力。
眾所周知,部分數學知識都是十分抽象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尚且不完善,所以對抽象的思維知識理解起來有點困難。而初中數學老師在進行數學知識點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豐富學生的數學感官。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讓數學知識點分解得到充分的講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解決傳統教學方法解決不了的難題,突破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資源有很大的必要,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程度,這對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好處。因此,老師要正確地使用多媒體資源,充分發揮它良好的效果,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