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華
(江西省撫州東臨新區太陽鎮中學,江西 撫州 344000)
文言文是第一個“文”字有美好、優秀的含義。“言”是表述、記載的意思。“文言”是在古漢語基礎上進行加工的書面語言,最后一個“文”表示文種,是文章的意思。“文言文”因此也叫作語體文,是美好、優秀的語言文章的意思。
在此,結合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研究,對于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進行有效實施方式和方法,主要圍繞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開展,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荀子勸學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說,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講的就是語文的學習是需要知識的積累的。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等現象,是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但是零碎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積累的,所以作為教師,必須注意在日常的教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比如,在黑板的一側設立語文專欄,讓同們一個個負責更新,每天更新2-3 個文言文常用詞,讓知識的習融化在學習的點點滴滴中。或者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的進度相關的知識進行總結復習,對相似的句型進行匯總,以便學生綜合理解,對實詞、虛詞進行列舉,讓學生便于掌握,教師也可帶領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難點字詞,這樣通過縱橫結合的方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認識,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相信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會取得很大的進步。
比如,可以給學生提供歷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我國古代的朝代變革、各位文人雅士生平敘述、古人的一些風俗習慣等等,以便加強他們的古文知積累,為幫助他們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為學生帶來的枯燥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娛樂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文言文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材中有《木蘭詩》這篇文言文,教師在講這篇文言文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普及一些木蘭從軍的小故事,教師也可以把木蘭從軍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現在還有關于木蘭從軍的電視劇,多數學生也可能都看過,教師在講文言文之前,也可以讓學生踴躍發言,根據自己看電視對木蘭從軍這一故事的了解,給大家講述木蘭從軍的大概內容,減少文言文帶給學生的陌生感,從而幫助教師快速地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
文言文內容精練,字字珠璣,抑揚頓挫,中心思想端正,引導學生多多閱讀文言文,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塑造意義重大。學生剛開始學習文言文時較為吃力,課堂平淡枯燥,不能對文言文形成感性的認識,領略不到文言文真正的魅力所在。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名篇,如劉禹錫的《陋室銘》,白居易的《琵琶行》,體會文言文文字表達的凝練、工整、傳神;背誦詩經篇章,體會文言文信、達、雅的魅力等。看似枯燥的文言文其實感情豐富,文字運用耐人尋味。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誦讀文言文,加強對文言文內涵的體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探索欲,從而提高學生修養,提高教學質量。
古文學習涉及到地知識點,需要進行必要的歸納、比較和辨析,這是幫助學生提升古文閱讀水平的基本方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詞、虛詞活用等語法知識比較多,也比較難,僅僅在一篇古文中講解了,并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就要針對一些語言現象進行知識點的重點突破。
比如,《岳陽樓記》中,“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兩個“或”的意思就有些不同。第一句中的“或”是“有時”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或”就應該理解為“或許”,這就是語境的區別。在具體的語境下幫助學生增強理解,同時做好歸納與比較、辨析,幫助他們理解文章、誦讀文章,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學中的虛詞是一個難點,離開具體的語境,是根本沒有辦法讓學生掌握的。
語文是一個注重積累的學科,文言文更是如此,平時文章讀得多對文言文的理解自然就成熟很多。而且考試中沒有學過的文言文解析題更是考驗學生的課下積累與綜合能力,因此學生平時的積累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對學過的字、詞、句子等的總結歸納和分類整理的意識,如果只是見到不會的就記下來,下次見到同樣的字可能還是不會,在考場中遇到沒有學過的文言文還是不會。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文言文中同一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同一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多種含義等都積累下來。隨著時間的增加,學生文言文的基礎越來越扎實,學起來越來越容易,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渠道來促進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對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教學難點。因此語文老師需要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使學生可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老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挖掘文言文規律,降低文言文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另外語文老師要對文言文的教學價值提高重視度,不能使用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特色和意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