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霄 張笑菊
(1河北省廣宗縣北塘疃中心小學;2河北省廣宗縣北塘疃中心小學,河北 邢臺 054000)
未來社會是屬于具有合作能力、團隊精神的人的,“單打獨斗”無法真正在社會上立足。時代進步、社會發展,都呼吁著我們要不斷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已然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鑒于此,本文就關于合作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合作教學時,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之中,讓他們發現小組學習的好處,并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在合作中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質量。鼓勵學生參與小組學習,教師就要合理分配每個小組的成員,讓成員之間有一定的層次性,實現組內的學習幫扶,使其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彼此信任,以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比如,在學習《幸福在哪里》這篇課文時,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之間相互講一講自己遇到的感覺最幸福的事情,并形成一篇小作文,小組內首先分析每個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初步修改,最后在班級內進行評比。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課文不僅會有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會提高寫作水平和小組合作能力,滿足他們未來的學習需求。
理解是人與人交往應該具備的重要品質,并且也是形成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學生和老師之間并非一般所理解的固有的、不可更改的權威者和跟隨者的關系。我國的教育,在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了教學相長的認識,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合作型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應該注重雙方的相互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角色互換是一個可行并且積極的方式。
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內容,盡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老師可以采取很多種呈現方式讓課堂變得非常立體、全面,但是相比這樣的方式,在六年級階段老師可以嘗試將一部分課堂內容交給學生來完成。就《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課,老師就可以讓五到六個學生進行,在家長幫助下各自提前準備一種民居進行課堂介紹,一個學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走上講臺。這樣既可以促進師生關系,又可以增強相互之間的理解。
在進行小學語文合作教學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顯得至關重要,只有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環境,才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為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需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空間,讓學生對感興趣的優秀文章進行閱讀和學習,以此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語文這一學科的魅力,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及學習習慣。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交流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了解,便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性格特點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以此實現“因材施教”的效果,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及有效性得到提升。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學習中,老師應該改變自己以往的主導地位,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相互交流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不應該在一開始就加入學生,應先讓學生說明自己對知識或者問題的理解和想法,然后再告訴學生錯在哪里,哪里存在誤區,老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亦師亦友,改變自己在課堂的地位,從主角變為助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快樂地學習。不管是年齡,還是閱歷或者是文化知識,教師比學生豐富,老師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會讓探究過程更加有趣,學到的知識更多。
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自由支配時間,但是,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自制能力差,情緒波動幅度較大,輕松自由的學習氣氛容易轉移學習注意力,忽視學習任務。這種情況需要教師合理適度的管理課堂秩序,給學生適度放權。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時,應該與學生共同討論,以一名學生的身份走進學生群體,容易給他們正確的引導。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準備任務內容,制定規則和檢測評價,以更好地適度地約束學生,已達到學生更好的聽課效果,以免課堂秩序混亂而影響學生聽課效率。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在互相的幫助和啟發中找到新的思路和靈感,使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學生在收獲快樂的同時收獲知識,一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探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探究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讓課堂上充滿歡樂,讓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在有趣的課堂討論、比賽、辯論等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有效的提高。相信,小學生語文學習合作意識的提高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