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琴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黃金埠鎮五雷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5101)
只要學生進行學習,就會有錯誤產生。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每天都要處理數學錯誤。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是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從學生犯錯的心理機制出發,反思教師的解釋和分析,我們常常發現教師缺乏對學生錯誤原因的真正理解,造成糾錯策略的不當使用。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加強在糾錯教學方面的思考和分析,采用適當的糾錯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小學學生數學習題和作業的內容變得更加靈活、形式也多種多樣,數學聯系的綜合性變得更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會發生的錯誤現象也有所增加。小學生在數學科目中經常犯的錯誤,會出現糾錯不及時、反復重復糾錯等情況,糾錯后學生印象不深刻、理解不到位,造成同一錯誤反復出現,影響了教學效率和效果[1]。
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經常出現的錯誤有,認知缺陷、概念混淆,以及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等,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是正常的,但從長遠來看,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個大問題,是學習方法出現了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找出學生犯錯的原因,從糾錯策略上進行改進和創新,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經過教學實踐的分析總結,我們發現造成學生錯誤的主要原因有這幾個方面,其一,課堂教學和考試壓力加大,導致教師和學生為了考試而教學,運用題海戰術增加學生的習題總量,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分數也就是考試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重犯錯誤的原因,沒有進行及時糾正。其二,小學生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許多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問題,比如不認真聽講,考試不認真審題,解題過程粗心,自己不做檢查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糾錯策略和教學方法[2]。
小學生因為受到自身年齡和心理發育階段的影響,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還比較籠統,在做題時往往表現出毛躁粗心顧此失彼的狀態,從而造成各種數學錯誤。比如小紅手里有若干元錢,她用錢數的一半少1元,在商店買了一支鋼筆,現在還剩11.3元,問小紅原本手里有多少錢?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有許多學生采用以下公式:11.3-1×2。事實上,學生們明白在乘法之前應該先計算減法,但是他們常常忘記在添加括號。學生解題時思維的不全面性及對數學語言缺乏嚴謹理解就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因。我們在進行這類錯誤的糾錯時,需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細節的關注,如認真考題、認真檢查,逐漸鍛煉出完整嚴謹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比如上面的提到的例子,可以讓學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解題思路,需要先求什么?然后再求什么?以及解釋為什么這么做?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語言的表達方式,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3]。
知識的遷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都可以用遷移原理來解釋。知識的遷移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但是,當出現知識的負遷移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數學中的許多錯誤正是由負遷移造成的。比如,在進行十進制乘法的教學中,一些學生會受到十進制加減法同一位對齊的影響,而在列十進制乘法中也會用到同一位對齊。結果因為十進制加減法知識的負遷移影響,導致計算出現偏差。針對這種錯誤,教師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學生的負遷移錯誤,進行推理,明確辨析過程中的方法,闡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區分知識之間的差異,就能讓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掌握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糾錯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要提高糾錯教學的策略,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改革,就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分析和實踐檢驗,通過適當的糾錯策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糾錯能力,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整體學習水平。糾錯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貫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用糾錯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主動地樂于接受數學知識,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