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涵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為解決世界難題提出了帶有中國智慧的方案,即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該思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理解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對全球化時代問題的解決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淵源;時代價值
進入新世紀以來,時代主題逐漸演變為和平與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緊密。但同時許多全球性問題開始困擾人類。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提出了解決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不僅是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更是站立在歷史角度上的思想創新,對學習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和新時代全球化治理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歷史淵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華和發展新中國優秀外交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需要所提出關于全球治理的方案。其核心是:“開放、包容、互惠、共贏”,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發展,人類的長期和諧與繁榮。從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中可以看出不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合”與“一視同仁”等思想是它重要的思想源泉,還是對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對“和合”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和合二字聯用并舉,構成和合范疇。《國語·鄭語》記述了史伯關于和同的論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陰陽和而萬物生,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所生。由此可見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異,這其實就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和而不同才能生物,才能發展。“和合”中的“和”文化同時也是儒家學派人文精神的核心。子曰:“禮之用,和為貴。”這里認為治國處事、禮儀制度,以和為價值標準。同時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一、和諧。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認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人民和合,社會便能和諧,和諧所以團聚,和諧團聚,人就不會受到傷害。和合不僅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更是處理社會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根本原理, 重視合與和的價值,認為保持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發展。
在當今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人類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爭取“和平共處”,必須實現“共同發展”。要達到此目的,就要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從長遠和廣泛的角度來說,就是要調整好國家、民族、地區的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便是充分吸收了“和合”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個共同體內,文化沖突和文化變異并不被否定,文化的共存、融和逐漸導致文化的大和諧,和諧的文化創造出和諧的經濟與政治,和諧共處的人就會自覺的去創建和諧的世界。
對一視同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視同仁原指圣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道德經》里對其有過解釋,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傳統的一視同仁思想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一種圣人之心,圣人所為,是一種對人不分遠近親疏,且還包括對自然的一種愛,形成對天地人之間的認識,這種認識就導致對我們對社會自然的發展。但這種一視同仁本質上是一種單方面的愛,是圣人、王者施予的行為,代表著一種強加的感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到了近代,中國從泱泱大國逐漸受到列強的欺凌,成為列強爭霸世界的犧牲品,在海禁和風氣大開的背景下,民族和國家觀念開始傳入中國。隨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署,強國強民的意識和爭取獨立自主的意識開始出現,同時再從西方引來一些思想與中國的一些傳統思想進行揉和之后,就出現了一視同人的一種理念。這時候的人已經具備了人的意識:開始從“仁”轉變為“人”。這種人就是不分民族,不分人種,不同地域,不管何種生長方式,只要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就是把人類當成“人”,以人為基點來處理民族、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有論述,整個精神角度無不體現在人的角度,非常的契合,只有站在人的角度之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夠逐漸的發展,因此其意義既有歷史意義,又具有現實社會發展的意義。
對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同時也汲取了馬克思共同體理念中的核心概念。馬克思曾多次在著作中提到“共同體”。《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鄭重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他寫到:“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馬克思在這當中所提出的“共同體”即“真正的共同體”,即是一個“衡量人們財富的尺度將不再是擁有物和金錢的多寡,而是擁有多少自由時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足的自由時間是保證人的能力全面發展和人的自由的基本前提,這是馬克思站在自然歷史的發展視野,從人的生存與發展角度,對共同體進行的闡述。
人類命運共同體吸收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內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框定了基本范疇。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以共同的命運為目標指向,目的是建立一個共識、共生、共建、共享、共贏和共榮的世界。自掃門前雪的時代終將要被共享共贏所取代,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同體的利益即是本國的也是他國的;共同體既對本國人民負有責任,也對他國人民負有責任;不僅要關注當下,更要關注后代的命運,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