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莉 許衛奇
摘要:在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不均衡發展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引起國家重視,從而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政策措施。但皖北地區一直以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一體化進程受到戶籍制度、教育水平、社會福利體系等瓶頸制約。結合皖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以宿州市為調查對象,對城鄉一體化的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實證分析,了解宿州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如何通過突破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瓶頸制約推動皖北地區統籌發展的系列舉措。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建設現狀;對策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了國家對城鄉一體化物質保障和制度層面的支持力度,而城鄉一體化在客觀上對以城鄉融合為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推動性。隨著國家對城鄉融合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鎮與鄉村在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一差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體現的尤為明顯。
一、宿州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現狀
城鄉一體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宿州市位于安徽最北部,是經濟基礎薄弱,城鄉一體化進程相對緩慢的農業大市,但區位優越,資源豐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規模擴大,人口加速流動,宿州市積極主動調整發展思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成效顯著提高。
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經濟總量增加。宿州市大力推進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提高了對“三農”的重視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農民長期增收的基礎。同時宿州市還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實施精準扶貧,出臺金融扶貧的措施和辦法,推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長,城鄉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在這樣的政策氛圍下,宿州市城鎮結構不斷優化。在實踐的磨練下,農民的能力和技能也不斷提升,從而推動了經濟總量的增加。
城鎮規模持續擴容,功能不斷完善。宿州市在國家資金的投入下,不斷拓展建筑面積,主城區建筑規模不斷擴大,園區建設不斷加快,打造出了一批批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鎮。建筑面積的擴充大大增加了宿州市的接納能力,也給了鄉村居民更多向城鎮遷移的機會。與此同時,由于宿州市經濟開發建設的推進,城市道路增多且加寬,供水和供電能力提高,交通、環衛等公共設施迅速發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二、宿州市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困境
城鎮常住居民保障措施難以落實。 宿州市是經濟薄弱的農業大市,城鎮建設受到資金限制。首先相比經濟較發達區域,城鎮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對大型項目缺乏吸引力,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經濟水平一直上不去,資金的制肘無法給予城鄉居民更好的福利保障。其次是宿州市無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農民進入城鎮以后,工資收入無法與城鎮居民達到相等的水平。且城鎮地區房價較高,農民購買居住房的壓力較大,城鎮的保障性住房也無法享受,所以很難在城鎮真正的安家落戶,這也是農民在城鎮沒有歸屬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社會福利方面,農村居民也無法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如醫療衛生、養老保險等政策都對戶籍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也導致社會保障均衡化難以實現。
鄉村人才流失情況嚴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的容納力不斷擴充,同時實踐的歷練也讓農民工對城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逐漸熟悉起來。種種因素推動了單向流動現象的出現,大量優質資源向城市集中, 以致造成鄉村人才流失情況嚴重。宿州市農村中留守人員有85%為老人和小孩,中青年人員較少,大學生回鄉就業人員較少。大部分大學生畢業以后寧愿去條件更好的城鎮打工,也不愿意返鄉留在農村。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土地附加值過低,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難以對農民產生吸引力。從經濟利益來看,外出打工農民的工資遠遠高于留守農民的平均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鄉村人才群體的流失。
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宿州市農村學校規模小,“空心化”問題嚴重。學校存在著一名教師兼任多課的現象,不僅任課教師備課任務重,教學壓力大,同時也降低了課程質量,導致學生聽課效率低。而城鎮學校卻出現了大班額現象,班級規模大、學生多必然會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活動。大班額問題不僅分散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同時也制約了教學方式的創新。而且目前鄉村教學模式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黑板教學,許多鄉村教師沒有經過培訓,還沒有熟練掌握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方法,導致大量教學儀器閑置,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影響了鄉村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延緩了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進程。宿州市的農村與城鎮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明顯向城鎮傾斜,阻礙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施進程。
三、推動宿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分析
實施惠農政策,推進社會福利改革。 惠農政策的制定應實事求是,充分考慮農民實際需求,不能脫離農村農民實際。首先要突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降低農民的進城門檻,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民進城后的安置措施。其次要加大對戶籍制度附加功能的改革力度。戶籍制度改革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城鄉居民利益均等化,剝離戶籍制度的附加功能是實現城鄉居民利益均等化的有效途徑。要落實同工同酬政策,禁止任何因戶籍問題區別對待勞動成果的現象出現。同時還要保障進城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擴大城鎮在醫療衛生和養老保險等福利制度對農民工的覆蓋面。通過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逐步實現城鄉居民的平等權益,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
培養鄉村建設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流向鄉村機制。要想促進人才回流,首先要增加農村引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土地附加值。其次要整合社會力量,改變農村人才建設的投入方式與機制,通過制度創新來適當加大推力。鼓勵農民返鄉,大力開展“三支一扶”計劃,推動特崗教師、大學生村官等政策實施。建立鄉村人才獎勵制度,開展鄉村優秀人才評選活動,表揚鄉村優秀干部、企業家和鄉土人才。通過提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認同感,真正讓人才留在鄉村、扎根鄉村、建設鄉村。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的推動離不開財政經費的支持,其推動成本是巨大的。教育作為公共物品,其供給方是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絕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完善財政對教育的投資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從而提高鄉村學校辦學的積極性。
教師的培訓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十分重要,培訓水平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要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第一,要建立專業的鄉村教師培訓中心,針對鄉村教師的教學需求提供培訓課程。第二,培訓結束時對教師的培訓成果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計入教師績效考核體系當中。第三,對培訓后的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跟蹤調查,確保培訓有效果,并建立受培訓教師與培訓中心的溝通平臺,教師可以得到長效的培訓,也可以將實踐效果反饋給培訓中心,促使培訓中心不斷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雙勝,王淑霞,吳玲.皖北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變“市民”的角色轉型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05).
[2]宋遠見.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宿州市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78-83.
[3]紀德奎.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J]教育研究,2018(0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