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姣 廖亞平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但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文明相互交融,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新時代,如何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主要包括以諸子百家為主體的思想文化、中華傳統美德、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國傳統文學、民族工藝、戲劇戲曲、中醫、琴棋書畫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時代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一、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從未間斷,是歷代祖先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的思維方式里,融化在我們的靈魂最深處,體現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始終為中華民族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是中華民族割舍不斷的精神命脈,是中國人民賴以棲息的精神家園。
2.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價值觀是人的信念系統、精神支柱和行動向導,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觀。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源自我國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目標還是社會和個人層面的追求,都能從傳統文化中得到解釋。
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今天,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更加凸顯,這種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某種程度上比硬實力的滲透更加持久,滲透力更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長期在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思維、價值取向和倫理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具有深刻的內涵,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二、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調查
為了了解新形勢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現狀,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及其現狀,筆者以宜章縣為樣本,利用社交軟件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以宜章縣青少年為主體,主要包括中小學生、全日制大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的各單位職員、個體經營者、其他,盡量涵蓋青少年群體。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狀況既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大部分人認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美德;二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關注度增高;三是大部分人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信心,崇洋媚外的心理下降;四是很多年輕家長開始重視對小孩子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教育,包括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五是民間手工藝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
雖然出現了以上可喜的變化,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傳統文化興趣不濃。在此次調查中,發現主要通過電視節目、影像資料、相關書籍、來了解傳統文化占多數,其中以電視節目為主占到81%,46%的人是通過口耳相傳獲得關于傳統文化信息,還有41%是通過微信公眾號來了解的。但是,主動報興趣班學習某種傳統文化很少,僅占6%。可見,大部人是以被動地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為主,而主動學習則很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并不濃厚。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調查顯示,有64%的人認為傳統文化更重要,36%的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可見,雖然傳統文化在國民心中的地位并未動搖,仍然保持著正統地位,但是西方文化確實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三是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沖擊。調查中,62%的人認為“傳統節日的氛圍一般”,11%的人認為“沒有節日氛圍”,僅有27%的人認為“很有節日氛圍”。調查的結果顯然令人擔憂,中國傳統節日受到西方節日沖擊較大。
四是語言文字功能退化的危險。在調查中發現,45%的人認為學好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很重要,22%的人認為能夠說好一門外語是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只25%的人知道中國的文房四寶是什么。61%的青少年表示如果能用電腦打字的時候不會選擇用手寫字,只有6%的青少年表示平常會練習書法。由此可見,久而久之,我們的漢字語言功能勢必退化。
三、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議
1.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
(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修訂完善《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條例,地方根據本地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制定完善適合地方的法律法規,解決現有保護措施剛性不足、細化不夠的問題。
(2)將文化保護工作納入考核體系。加強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信息公開、成效評估和執法檢查,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和體系,將傳統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納入考核內容,并加強監督。
(3)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一是積極推動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層次保護系,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統籌協調機制、咨詢決策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二是引進、培養相關傳統文化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將對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培訓納入職業教育范疇,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組織體系的保障,讓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后繼有人。三是要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專項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強監管,確保落實。
2.要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1)政府要做好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一是政府宣傳機構要承擔起宣傳的職責;二是通過各級地方政府富有層次的下達國家關于文化保護的新政策和精神。
(2)學校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一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納入高考考試范圍;二是多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講座和知識競賽。
(3)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代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喚起社會大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
3.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的發展
(1)賦予新義。對有些傳統文化范疇,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基本精神,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比如“忠”,在封建時代,“忠”具有濃重的人身依附色彩,主要是講“忠君”,即忠于君王個人。今天,我們不講“忠君”,但不能不講“忠誠”,特別是在今天面臨的“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面前,我們更要秉持忠誠這一寶貴的政治品格,忠誠于信仰、忠誠于組織、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人民。
(2)拓寬延展。對有些傳統價值范疇,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挖掘其當代價值,豐富其內涵。比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在長期的專制社會中被弱化、被淹沒,最終沒有發展成為現代民主觀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一直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這就需要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深入挖掘、闡發、創新民本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民主政治道路。
(3)規范完善。對有些傳統價值范疇,根據時代的新要求,不斷規范、完善其內容。比如“禮”,我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通過禮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但是,傳統社會的“禮”過于復雜繁縟,與現代社會生活有許多不適宜的地方。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在適當規范和簡化的基礎上,逐步恢復一些影響深遠的傳統禮儀制度,比如“開筆禮”、“成人禮”、“祭禮”等等;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建立一些新的禮儀制度并積極推廣施行,比如升降國旗儀式、就職宣誓儀式、烈士公祭儀式等。
(4)創新形式。對有些傳統文化,由于時代特征和審美品味的改變,需要創新其表達的形式,賦予其當代特征,使其更符合當代人的文化品味。比如說節日形式、傳統習俗、傳統手工藝品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本源,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根本之道。新時代,我們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傳承和發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偉大的民族精神引領我們戰勝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2]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12)
[3]郭建寧.優秀傳統文化為治國理政提供豐厚滋養——學習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2):11-14
作者簡介:
歐陽姣(1990--)女,漢族,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人,本科,學士學位。目前就職于中共宜章縣委黨校,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黨史與黨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