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智力障礙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兩個概念的理解,論述了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智力障礙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策略
智力障礙是指智力顯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適應行為的障礙。在智力發育期間(18歲之前),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的精神發育不全或智力遲滯;或者智力發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智力損害或智力明顯衰退。從智力發展水平上可分為一級智力障礙:IQ值在以20下;二級智力障礙:IQ值為20-34:三級智力障礙:IQ值為35-49:四級智力障礙:IQ值為50-69。智力障礙兒童又稱“智力殘疾兒童”、“智力落后兒童”,指智力明顯低于一般人水平,同時顯示出適應行為障礙的兒童。在現有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界定社會適應能力的概念。廣義上的社會適應能力與適應行為的概念是等同的。狹義的定義則認為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技能。我國學者多是從狹義的角度對社會適應能力進行概念界定的。盡管不同的學者對社會適應能力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這些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對社會適應能力進行理解:一方面,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日常生活能力的體現;另一方面,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與人交流溝通能力的體現。對智力落后兒童而言,社會適應能力即是衡量他們智力落后程度的一個指標,同時也是他們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必不可少的條件。提高和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是培智學校的學生將來直面社會、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的需要,是對智障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
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這三個途徑實現。這三個部分互為補充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對智力落后兒童的培養既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的義務,更依靠社區的服務,只有這三者相互協調,共同努力,才能使智力落后兒童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得到顯著的改善和提高。
一、家庭教育是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基礎
家庭教育在智力障礙兒童適應行為的訓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顧名思義,是由家庭成員在家庭環境中所實施的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智力障礙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重視,家庭教育參與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也已經是一種普遍發展的趨勢和潮流,這不僅僅是因家庭教育可以給智力障礙兒童自身發展帶來好處,同時它也可以在幫助智力障礙兒童適應社會的基礎上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只要家庭教育得當,智力障礙兒童就能做到自食其力,學會獨立生存,而不致于成為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吃飯、穿衣、上廁所、打掃衛生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以及語言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來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父母帶領孩子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以言傳身教相結合來發展其基本的道德修養,同時還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等,這些都是家長在與孩子日常的生活與交流中發展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方式。總之,家庭教育對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養奠定了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基礎。
二、學校是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主渠道
學校教育在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能夠為家庭和社區教育提供適合兒童發展的個別教育計劃和專業化的知識與技術支持,能夠為家庭和社區教育提供教育評估和意見,在協調智力落后兒童的生活與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智學校首先主要通過校本課程來達到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設置語文和數學來使其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以生活適應、勞動技能、繪畫與手工、運動與保健等課程來培養和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是利用課外活動,例如課間體操和課余時間體育鍛煉以及學校組織各種有助于智力障礙兒童適應學校、適應生活的課外活動等來幫助學生發展身體以及交流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往。再就是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需求,以及在運動、感知、言語、思維和個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有針對性的進行各種康復訓練、治療、咨詢和輔導,使受損器官和組織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從而有助于其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三、社區是是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
社區教育在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中起著輔助作用。學校和家庭存在于社區中,社區為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訓練提供了常態環境,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提供資源支持,是天然的教育訓練基地。社區教育作用主要表現在:能夠針對不能按時入學的重度智力障礙兒童進行康復訓練;邀請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廣泛參與各種社區活動,普及特殊教育知識,構建自然支持環境;對部分智力障礙青少年進行社區就業安置,并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對成年智力落后者未來生活進行規劃和協助。智力障礙兒童對社區生活在身體與心理上的全面參與是實現社會公正理想的有效途徑。
社會適應能力是智力障礙兒童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掌握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技能的關鍵。社會適應能力的改善既有利于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健全人格的發展,也有利于減輕智力障礙兒童的家庭和整個社會的負擔。
參考文獻:
[1]王倩.培智學校中智力落后學生學校適應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安思靜,女,本科,甘肅省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