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平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與人們的生活進行了充分地融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反響,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亦是如此。筆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感悟,從“輕松導入課程,營造學習氛圍”“突破學習重點,提升課堂效率”和“課后鞏固復習,促進個性發展”這三方面入手,就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學探究發表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信息技術;有效教學
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給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物理教學中已成為教學發展的重大趨勢。但這也給物理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仍存在課堂教學無效的問題。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學探究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輕松導入課程,營造學習氛圍
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很好的開端可以推動事情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教師要對課堂導入環節引起高度的重視。導入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導入內容對于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教學活動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教師應認真研究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導入新課,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彈力”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們了解什么是形變,筆者給學生們用信息技術演示了一組實驗。首先演示了這組實驗中的六個小實驗,即鋼鋸條在手的作用下彎曲、彈簧被拉長或壓短、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銅片被彎成直角狀、面團在重力作用下下墜,形狀變化、紙張被手揉皺等。通過這六個實驗,筆者請學生們思考“上述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實驗桌,桌面有形狀變化嗎?”學生討論分析之后,筆者又給學生們演示了這組實驗中的最后兩個小實驗,即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等,由此使學生觀察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通過這一組實驗視頻來導入課程內容,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目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形成濃厚的探究氛圍,進而促進之后教學活動的順利發展。
二、突破學習重點,提升課堂效率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抽象性、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雖然高中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但對于高中物理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因此學生們在遇到物理問題時難以解決。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教師應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其中,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瑣為簡單,是輔助物理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基于此,教師應恰當地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物理教學活動,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例如,在教學“超重與失重”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首先請學生們進行了一個小實驗,即“每兩人為一組,一條細棉線,一個100g的鉤碼,嘗試用多樣的方法,利用鉤碼將棉線弄斷。”筆者鼓勵學生們用多種方法,并思考其中所運用的原理。在此基礎上,筆者請學生們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泡沫板壓斷?”學生們提出用手壓、放重物、迅速向上拉,重物把泡沫板壓斷等方法,由此筆者提出“物體迅速上升的過程中,獲得了速度,加速度,也發生了位移,究竟是什么條件使壓力增大了?”然后讓學生思考。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們觀看電梯中的錄像,記錄電梯運行時體重的讀數變化。通過多種實驗和視頻的直觀觀察,學生對于超重和失重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課后鞏固復習,促進個性發展
課后鞏固活動是課上教學活動的延續,是扎實學生物理基礎、鞏固學生物理知識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以往的物理課后復習中,做物理試卷是學生們復習物理的重要方式,長期做大量的物理試卷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其復習效果也差強人意。
鑒于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轉變課后復習的方式,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教學“萬有引力”這部分內容之后,筆者根據課上的重點給學生們設計了微課復習視頻,其中主要包括牛頓的思想、萬有引力的誕生過程、萬有引力定律以及規律的驗證及意義等內容。通過微課來復習課上所學知識,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和感官體驗,促進學生的回憶,學生還能根據自己對萬有引力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來自由調節視頻的進度和播放的次數,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復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是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們應與時俱進,積極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這一教學技能,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從而最大化地發揮信息技術的效益,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筆者將對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學做深入探究,爭取為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蓬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姜愛燕;劉紅梅.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科幻畫報,2019-11-15.
[2]唐強.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