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群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大數據是指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搜集、儲存、整理、分析和挖掘,并發現其中隱含的規律和趨勢。人們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把握隱含其中的規律,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為統計學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不少挑戰。統計學是一門關于數據的搜集、整理、歸納和分析的方法論學科,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統計學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傳統的統計學課程是以理論教授為主要的授課方式,大數據時代,對于民辦高校來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畢業生做任何工作,都面臨著大量數據的處理,統計學課程教學要突出大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因此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統計踐活動萌芽于原始社會簡單的計數活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隨著統計實踐活實動的發展,為了總結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上升為理論并進一步指導實踐,統計學應運而生,統計學到目前為止才只有300 多年的歷史,統計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以研究實際數據的統計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能夠指導人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發現規律,認識事物,加深對客觀世界的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統計學已經廣泛地運用于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成為社會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各大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
傳統的統計學課程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要的授課方式,統計學本身是研究數據的,內容上有大量的數據和公式,讓很多民辦高校大學生誤以為統計學和數據基本上沒有區別,再加上民辦高校大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弱,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生統計學的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感覺統計學枯燥乏味。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都是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這就決定了統計學的課程教學必須突出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順應形勢的發展進行改革,才能適應民辦高校對統計學課程教學的需求。
統計學的課程教學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編寫情況進行講解,教材的編寫一般是從緒論開始講解統計學的發展歷史,然后介紹統計調查與整理、綜合指標的計算、統計指數和抽樣調查等內容。教學過程中所用的數據通常也比較陳舊,例題的講解也僅僅限于教材。這就讓一部分同學認為,即使課堂上不用聽講,在考試的時候用心復習看看課本就可以學好。
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模式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很多教師采取講授的方式,以課本上的知識點講解完為主要任務,在課堂上,很多學生對老師講的內容卻是毫無興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完全脫節,整個學期下來,教師的課程教學任務表面上看是圓滿完成了,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明顯,幾乎沒有學到什么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沒有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教學僅僅停留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層面。
傳統的統計學課程的教學過程側重公式的講解,忽視公式在實踐環節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注重計算公式和課本知識的講授,缺乏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對統計學課程的感覺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學習興趣。統計學本身由于公式的繁多和不易理解導致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
統計學是一門研究數據的科學與藝術。過去,由于受到搜索條件的限制,數據往往是通過抽樣調查而得來的結構化數據。在大數據時代,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據來源更加廣泛,數據種類更加復雜,數據的獲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大量的海量數據,這類數據大多為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或者異構的,此時,樣本即總體。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最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如何從大量數據中找到研究相關的定量數據,并從定量數據中找出數據背后隱藏的價值,為決策與判斷提供依據。
統計學課本中有部分知識和高中的數學有重疊,比如眾數、中位數、算術平均數的求解,這部分內容在高中數學中已經有所講解,很多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方法,如果再進行重復講解,將會占用大量的統計學課時,影響統計學任務的完成,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從大綱中去掉,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于其他重要知識的講解。
可以適當增加統計報告的撰寫部分。這是因為在統計實務中,統計報告的撰寫是必要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高校在開設統計學課程時把這部分內容刪掉了。鑒于此,應當將撰寫統計報告加入統計學的教學方案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統計報告的撰寫技能,也能夠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適用于社會發展需要。
另外,統計學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統計軟件的學習內容。在大數據時代下,海量數據的處理,需要統計軟件作為輔助工具,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應用軟件的能力,很多統計工作將很難完成。因此,學校應當增加EVIEWS、SPASS 等軟件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統計軟件對所學的統計知識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統計學的學習效果。
統計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科,因此統計學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勇于創新,對采用的數據要實時更新,引起學生的關注度,同時采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提前預習,認真準備,在上課前讓學生思考這堂課所學的主要知識點以及這些知識點在現實社會中的用途,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老師通過講解將學生的問題加以解決,最后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形象、生動化的表演,以增加課堂樂趣和鞏固課堂知識。
在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模式中,統計學的公式是講課和考試的重點,學生對公式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辦法以此來應對考試,但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公式的含義,有時候即使理解了這些公式的含義,也不知道這些公式在現實社會中應該怎么使用。一方面,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講解公式中每一個字母的含義;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多舉一些現實生活中體現這些公式的具體使用情況的例子,讓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并能夠靈活運用這些公式,比如我們在講解平均指標指數時要對CPI 的編制方法進行詳細的講解,并讓學生根據社會的實際資料對CPI 進行編制,體驗CPI 的編制原理,深刻理解平均指標指數的含義。
21 世紀是大數據時代,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凸顯,而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等手段,以達到對數量關系和數量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的應用性極強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因此,在民辦高校統計學的課程教學中,要適當結合大數據技術進行教學,將其應用到統計學的教學中。大數據的數據題量巨大,蘊含的價值密度較低。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時,通過數據整合,探索發現并加以總結,將有助于發現意外的規律與結論,一旦某些規律被發現,其蘊含的價值往往很高。例如,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啤酒和尿布是互不相關的兩種商品,然而,沃爾瑪在對銷售數據進行盤點和挖掘時發現,尿布賣得好的店面,啤酒也會賣得很好。通過對這組數據的深入研究,沃爾瑪發現,美國的婦女通常在家照顧孩子,所以她們經常會囑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為孩子買尿布;而丈夫在買尿布的同時,又會順手購買自己愛喝的啤酒。這個發現看似很微小,但讓沃爾瑪迅速采取了相應的營銷策略:將啤酒和尿布放在相鄰的位置銷售。這樣的話,男性顧客在購買尿布時,購買啤酒的概率迅速提升,促進了啤酒的銷售,進而提升了沃爾瑪的經營業績。因此,通過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可以更好地促進營銷的開展。
統計學課程教學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形勢,側重培養學生的數據邏輯思維能力、統計應用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教師應將各個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特征與“大數據”的特征相結合,設計出能為本專業服務的可行的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和內容,才能真正實現大數據思維下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