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英
美學主要研究的是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而女性美學研究的偏向就是女性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女性會在自身與社會建立融合、美好、和諧關系的基礎上為世界創造美的本身,以及隱性層面上的女性財富和女性價值。
基于淺層視角看女性美學,最終還是立足于外在的感官審美層面,除了身材、五官、裝扮等個人視覺審美,還包含融合了嗅覺、味覺和視覺的日常餐飲審美,以及融合了聽覺、觸覺和視覺的家居環境審美。所以正如美學研究大范疇中的人和自然之間的審美關系,建立女性美學就是基于以人為本原則的個人和環境品質關系的優化過程,當然這種優化的作用點主要在外在層面,通過物質提升達到刺激感官的目的。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物質層面上的提升不等于同鋪張浪費,更多的是具有愉悅感官作用的小技巧,比如各種盤發技巧、多種絲巾系法等。近年來大勢發展的短視頻和直播,到達如今如火如荼狀態的促進因素之一就是有些新媒體從實用性視角提升女性生活美感,這正好符合廣大受眾剛需。
基于中層視角看女性美學,最終立足于主觀心理感知,有效結合了主觀與客觀的人類精神活動就是完整的審美過程。倘若將淺層女性美學服務視為優化客觀層面上的外在物質環境,那中層女性美學服務就是建立內在的主觀精神世界。主觀上對自己有“好看”認識的女性幾乎都擁有可貴的精神力量;反之則多數女性內心會存在某種缺失。女性對自身產生“不夠好看”想法的背后,是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和自我放縱,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漏洞,需要治愈和填補。現代女性否定自己的外貌的同時也否定了自我價值,那么找回并實現自我價值必然能讓女性產生對自我美麗的肯定。這樣的現代女性才能不靠外在物質優化讓自己真正好看起來。
基于深層視角看女性美學,最終立足于現階段的社會議題上。當前社會的中國女性擁有了更多更優質的事業空間、教育資源和社交網絡,當代女性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已經跳脫出了個體和家庭,延伸到了社會。所以,深層女性美學不單單是女性基于個體內在的認知與外界評價,而是基于女性群體對社會生活滿意度的一種評價,具體評價指標包括女性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這與現階段社會主流觀念和價值是相當契合的。當代中國女性有必要形成構建女性美學的正確認知,還要擁有服務女性美學的實行方案,其不僅僅是一種有效治愈心理的方法和一門服務感官的藝術,還可能成為提升社會生產力的方向。
據有關中國女性自信的報告研究可知,絕大部分女性慢慢接受了配偶、朋友、專家或者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方式,她們為此付出了許多精力、金錢和時間,不過最終并不涉及深層次的轉變。
從大范圍對中國女性階段進行劃分可大致劃分為三個特殊階段,20+的畢業求職、30+的獨居奮斗、50+的即將退休,這分別代表了幾個有著鮮明社會標簽的人群,海歸女碩士、高知女博士、北漂女青年、全職媽媽等,這些女性群體盡管有著對美的認知和追求,但對美的需求往往會因為現實生活的各種價值排序而被迫壓縮甚至直接消失。
一方面是源于工作方面的壓力。當代女性所承受的壓力遠遠超出了以往女性群體,但同時也為她們帶來了多元化的成長空間,滿足了現代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不過急需鼓勵和努力的是助力她們找到平衡美麗與壓力的辦法,讓她們實現更好的自我成長與追求。
另一方面是源于家庭生活的壓力。中國女性除了是獨立個體以外,還是各種關系里的重要組成,除了做自己,還要扮演女兒、妻子、媽媽等各種社會角色,當這些角色開始慢慢淹沒自己時,她們便 一點點地失去了進行自我美麗管理的空間。棄美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其只能單獨在生活中割舍美,不僅無法優化生活秩序,還可能會惡化家庭關系;喚醒美也不容易,因為無法從客觀上做到魚與熊掌兼得,在對女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所以,美既是女性自我善待的表現,也是掌控生活能力的體現。
關于女性主義,以往總有這樣的認知,即上一輩人的貢獻成就了中國女性生活上的自主與精神上的獨立;而當代社會談女性主義不再將重心放在兩代人的延續上,而是關注這一代人的需求。基于女性主義談當代女性美學,才能讓女性通過自強、自尊和自立建立由內而外的自信,散發因自信而帶來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