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陽市東汽小學,四川 德陽 618000)
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當重視有效性,真正做到以問題為載體向學生傳授知識并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這樣,才可真正實現問題情境教學的價值,切絲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但就目前而言,國內部分小學教師對于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理解還不全面,教學實踐中采取的情境創設策略未能見到成效,還需不斷學習和改進,探尋更好更優質的問題情境創設策略,以更好的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針對和特定,首先要有準確的受眾目標,要了解所提問問題對象的年齡、心里特性、行為習慣,針對性設計問題來讓學生思考,并確保所設計的問題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其次要確保問題的針對性,要結合課本內容設計問題,并結合當時的課堂氛圍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小學生的性格大多好動,對新鮮事物和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堅持趣味性原則,利用有趣的內容來吸引和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高度集中精神,開發腦神經順著教師教學思路去思考,去學習。
數學這一學科的知識特點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層次性,難度由低到高,層層遞進。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問題提問學生時,務必也要堅持層次性原則,由簡入難,從一個知識點無縫銜接到另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吸收不同知識的同時又能明白各大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以此形成自己獨特的數學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十個有九個都喜歡聽故事,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課堂,只要聽到有趣的故事,都會表現出極大的傾聽興趣。利用這一心理,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故事類的問題情境,烘托出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回答。比如《圓的周長》一課教學,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下圓的概念,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哪些東西像圓,然后編撰一個小故事:魔法森林里面要舉辦一次小動物運動會,森林里所有的動物都報名參加了,小兔子和小猴子報名參加長跑,運動組委會要求他們分開跑,小兔子圍著圓形的跑道跑一圈,小猴子圍著長方形跑道跑一圈,圓形跑道和長方形跑道的中心一致,直徑和邊長也相等,只要誰先跑回起跑點誰就獲勝,小朋友們,你們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故事背景來創設問題,既能引起學生聽故事的興趣,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計算力,讓其一遍想象一遍動筆計算,從而獲得問題答案。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淺,見過的東西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有限,如果教學中提問過于深奧,或者其從來沒有見過或聽過的問題,則學生無法回答,甚至云里霧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結合生活實踐,立足于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堅持針對性原則,確保問題符合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特點。如《百分數》的教學,可以采用水杯盛水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演練,然后提問:甲乙兩個水杯容量一樣大,同樣盛滿水,在甲水杯里加入半勺糖,在乙水杯里加入一勺糖,哪杯水更甜一點?通過這樣貼合生活實際的演練操作和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回憶起自己在家沖糖水的結果,進而得出結論:加一勺糖的乙水杯里的水更甜。
小學數學問題的類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閉合性問題,一種是開放性問題。教學實踐中創設問題情境,一般建議教師多提開放性問題,這樣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思考,不同學生得出不同答案,以此形成沖突,再利用沖突認知來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最后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以《圓的認識》一課為例,教師與其直截了當介紹圓的概念,不如先用畫圈工具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提問學生這個圓是怎么形成的?你們能用手畫出一個標準的圓嗎?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紙上畫。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做第二次示范,用繩子和粉筆畫圓,故意拉不緊繩子畫出一個不標準的圓,提問學生“為什么這一次我的圓不圓呢?”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再配合反復的示范和交流,能讓學生在不斷探索和不斷求證中獲得最終的正確答案。
綜上,小學數學教師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堅持針對性、趣味性和層次性三大基本原則下,立足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可以以故事背景切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提問,也可以課堂實踐操作,借助教學道具演練之后提問,但最為關鍵的是要注意問題情境創設的多樣化和開放性,留下更多的空間去引導學生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