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星火基金會白求恩紀念學校,河北 唐縣 072350)
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只重視解釋字詞意思,機械分析取代學生自主思考,教學方式傳統單一,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教學的藝術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文的語言皆短小精煉,以四字、五字為主,且言簡意賅,一個字可以包含很豐富的內容,甚至有些甚至一字多意、一詞多意。一些古詩文中存在生僻字,包括古代的地名和一些專有名詞,學生認讀起來就很困難。另外,古人在古詩文中會運用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來實現當時的感情宣泄,這無疑加大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系數。這些對小學生來說都太過遙遠和陌生,讓學生心生畏難心理,因此學習興趣不濃厚。
在教學工作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能夠認識到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傳播媒介的古詩文對小學生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品格有相當大的功能和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教師由于考試壓力,非常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把學好古詩文作為提高語文成績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這樣教學目的的差異也就直接導致了教師在古詩文講授課上的關注點的不同,這些教師傾向于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對作品內容的解釋上和對課文的字音、字詞的認讀以及課文的背誦上,傳統的“串講法”依然是教師重點選擇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簡單停留在對詩文的講解和翻譯上,疏于對古詩文本身整體的感受,束縛了學生主動性的想象和理解。
根據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只能背誦和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詩文,對新課標推薦的作品和教師推薦的優秀篇目很少主動去掌握和學習,十分被動,他們認為這些古詩文不在考試范圍之內,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再去學習和背誦,老師也只是隨口一說,并沒有做硬性要求,事后也不會再專門對學生的課外背誦情況做嚴格的檢查。小學生本身自制力和自我約束力就不強,如此就直接阻礙了學生背誦經典積累經典作品的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在數量上達不到新課標明確規定的背誦要求,在誦讀過程中也很難獲得上佳的語感培養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也影響了古詩文的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小學階段依照不同的年級分為低、中、高三段,對于不同的年齡層次的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是有差別的,古詩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段特點,合理側重設計教學,無論是問題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還是時間分配,都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起。比如課程標準對低學段(1-2 年級)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低年級古詩詞教學的教學重點除了識字教學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韻律,培養他們對古詩詞的語感和興趣。以優秀課例《池上》為例:
師:老師現在將生字寶寶們請到大屏幕上,你們能認出它們嗎?我們來開小火車讀一讀。
生:撐chēnɡ,艇tǐng,萍pínɡ……
師:這一列小火車開的可真順利呀!各位同學后鼻音讀的很準。調皮的生字寶寶藏進了荷花里,沒有了拼音,你們還能認出它們嗎?哪位同學有信心站起來挑戰一下,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
生1:它是足字旁,平時跟蹤的時候都用腳來跟蹤。
師:右邊呢?你怎么記住的?誰來幫幫她?
生2:右邊也是宗,是形聲字。
師:呦,你會用形聲字的方法來記憶,真棒!咱們學過的課文中,除了蹤是足字旁,還有哪些也是足字旁的呢?
低學段小學生的閱讀是建立在識字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在第一學段的古詩詞教學中要將部分重心放在識字正音、夯實語文閱讀基礎之上。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清晰明確,不過分發散,與學生的課堂對話也更加活潑生動,更好地貼近了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起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人才的歷史重任,因此僅僅只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海納百川,源源不斷地吮吸知識的甘露,才能將更多的“水”給予學生。我們不僅要更新教育觀念,還需要提升各方面的文化修養。小學古詩文往往短小精悍,通過短短的幾句話,抒發作者的情感,更需要教師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想要讓學生真正品悟出古詩文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感受其無窮的魅力,教師就必須閱讀大量古詩文作品,掌握古詩文和現代詩歌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定的詩歌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詩文中的韻味,才能帶領學生抽絲剝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從而走進作者內心的深處。教師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學修養,才會避免只為考試而進行機械地講解,才不至于讓學生學起來吃力,枯燥無味,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美的特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古典詩詞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載體,凝結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它對小學生的“詩教”傳承、智慧啟迪、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以及品德品性的塑造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面應該不斷自我進步和改革,打造獨具特色的古詩文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