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南崗區鐵嶺小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不能簡單地認為溝通僅是一種教育方式,用簡單的語言就可以達到教育目標。小學生正處于學習求知欲旺盛階段,其心理和智力未發育成熟,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給予關懷和引導。如果班主任能夠在學生群體中做到“一視同仁”,則學生會把“你”當做知心朋友,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難題,會及時告訴給你,而在幫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增加彼此的互信,有助于維持師生良好關系及活躍學習氣氛。
小學生在交往和受管理中,情緒容易波動,尤其是班主任帶有刺激的語言和嚴肅的表情與之交談。班主任教育學生做好目前,做好未來,也是出于一片關懷之心、教育之心,假如語言運用不當,學生不但不配合工作,還可能適得其反,對枯燥的教育產生厭惡,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就浪費了。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幽默語言是合理運用語言的一種高級形式,在語言溝通中增加趣味性、活潑性,或者帶有可笑性,既讓學生愉快接受教導,又使得學生懂得了學習、生活真諦。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字內容豐富,能適宜于各種形式教育,小學生既是學習的啟蒙期,又是學習的關鍵期,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學生時,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樹立遠大抱負,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使自己遨游于知識汪洋之中。這時,班主任在找學生談話時,可以運用書面振奮人心的語言激勵,使之改掉懶散習慣,端正學習態度,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呈多樣性,有幽默語言,有激勵語言,有批評語言等,要想知道這些語言怎么用,在哪種場合下可以用,則要求語言使用者深究語言文字。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語言充滿趣味性、幽默性,有時候還要求帶點書面性質的,如果在管理時,能恰當地運用好語言,則管理工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學班主任平日不能忽視語言文字的學習,要懂得文字的意義和適用場合。語言溝通是一種藝術,除了語言使用者要加強語言學習外,還應當有一顆平等之心,將學好的文字應用于日常教學、交流中。
例如,學生在學習中犯了錯誤時,一般班主任會采取嚴肅地批評態度,并且言辭相當書面性,帶有肯定性,這讓學生站在被動接受的位置上,語言上算是順從,但是心理上順從的還是占少部分;如果班主任采用日常生活語言,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學生這次犯錯誤的嚴重性,這次犯錯誤會給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多大的麻煩,用這樣的言辭教育學生時,會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進行思考問題的,這明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心理上去思考問題的嚴重性,并及時改正所犯錯誤。
在學生受教育階段,作為“人師”的班主任無論在課堂場合還是在私人場合上都要形成表率作用,談吐溫和、舉止得體、行動敏捷。在小學生眼里,教師是被模仿對象,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要揣摩班級學生的心理,以一種朋友的身份管理學生,在溝通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自己親切友好溫文爾雅,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學會潛移默化,逐漸地將班主任視為良師益友。
例如,筆者曾經教過的班級中有一位叫李俊的同學有這么一個小毛病,喜歡在課內和課外偷看別人的東西,如果其他同學沒有親眼看到,則矢口否認。作為班主任的我,在了解了這件事后,并沒有用嚴肅的言辭去批評這位同學,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給他說明這種行為給其他同學和教師的日常管理帶了多大的麻煩,并且用實例證明給他講述了這種行為所產生的后果。這位同學反省后,為了避免直接刺激他,我將他的這個毛病告訴給了他的家長,讓家長進一步教育他。
學校和家里是學生受教育的兩個地方,在學校里,班主任作為學生“第二父母”,當學生遇到困難,班主任可以及時為其排憂解難;在家里,父母發揮監管作用,監視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處印跡,以及時掌握自己孩子的所有情況,所以班主任在有效管理班級的同時,除了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還要學會怎么有效跟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以便于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家長的心理思維不同于孩子,因此,班主任在與孩子家長溝通時,必須把握語言的“準”度,運用語言的靈活度,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與家長進行有的放矢的溝通。
例如,在與家長溝通時,各個家長的情況不同,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型、性格氣質、修養成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班主任想了解孩子家長時,先要學會與不同家長進行交流,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溝通不同的內容。我剛入教時,對各位同學的家長不熟悉,首先逐一打電話對自己進行“推銷”,說明自己對待教育的態度及“教書育人”方法,讓學生家長感受到教師這一神圣職責;其次,堅持與家長談論孩子問題,并邀請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難學生家長前來談心,以及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真心想法及家長家庭教育方式,讓學生家長感受到學校的“育人”態度;最后,在期末測驗上對孩子情況做一下簡單的記錄,將之告至于家長,針對孩子遇到的問題作下一學期的教學安排,并征求家長的意見,讓學生家長及時了解孩子面臨的問題。
小學生是祖國未來花朵,所以其所在班級班主任應以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為宗旨,以“教書育人”為職責,多去學習和掌握溝通藝術策略,使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態度,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