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最早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源頭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學院MBA課程“新企業的管理”的開設。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期,基于創業型企業家對于美國及世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重要影響,美國百森商學院以蒂蒙斯教授為代表的幾位優秀的經濟學家預測到“美國正處在一場靜悄悄的大變革”中,也就是所謂的“創業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的新模式。從21世紀初開始,歐盟及其成員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高校在校生的創業教育政策,對高校創業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
大學生創業教育已日趨成熟,特別是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同時隨著整個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教育認知的不斷深化,在理論研究以及實踐發展雙料推進的過程種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特質,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的創業教育已經納入國家教育體系,2001年出版的《創業教育國家標準》不僅規定了美國的創業教育課程,而且對其課程單元的內涵和每單元的能力標準也進行了明確闡述。” 德國政府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成為創業者的熔爐。在澳大利亞,大學創業教育已經進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國家教育政策》中明確要求高校要培養大學生“自我就業所需要的態度、知識和技能。”肯尼亞技術培訓與技能開發部規定:“凡有條件的職業學校都要設立創業教育研究室和小企業中心”。
國外的創業教育有著較為良好的社會基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各責任主體分工明確且互動默契。如美國在創業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主導與高校輔助”的責任格局。為保證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效性,“英國政府撥款建立了英國創業中心與全國大學生創業委員會,此外,還通過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積極促進創業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態度的改變”。“在德國,大學生就業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會中介在這個過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統為主渠道,企業和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中介,私人咨詢介紹所為競爭補充。”
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規劃十分完善,其涵蓋了不同領域的創業項目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澳大利亞在原有創業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改革和調整,應運而生了4套模塊化教材,包括綜合性基礎類教材、工業類教材、商業發展類教材和遠程教育教材。日本高校1994年開設了“綜合學科”的課程,把《產業社會與人》作為必修創業課程。
努力構建專兼職相結合、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化師資隊伍是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的指導教師,除了包含校內具有高殊榮和卓越成績的專職教師外,還從企業、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等機構聘請創業成功人士、投資家以及政府官員共同進行創業教育。”
為扶持大學生創業,歐美發達國家均有各自的信貸計劃和基金。為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美國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創業教學基金,此外相關社會組織以及民間風險投資機構也有大量的資金用于支持大學的創業項目。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的提出,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業實踐均有明顯增強。國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也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求高校要大力推進和加強創業教育,把培養一大批國家急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隨著《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的深入實施,我國創業教育實踐已成燎原之勢。
但總體上講,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情況還不是很理想,突出表現在創業呼聲高,創業意愿高,創業參與度低,創業成功率低,創業項目技術含量低,創業促就業實效低等。目前西方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已達20%一30%,而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尚不足1%,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目前大學生普遍有創業意愿,但基礎能力較弱,希望學校加強教育,為創新創業打下基礎。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尚處在起步探索階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迫在眉睫。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發展己經由過去“畢業分配”向“雙向選擇”再逐步向“自主創業”過渡,由此可見現今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最佳途徑即為思維創新、自主創業。大學生作為鮮活的國家內生動力群體,是最具自主創新創業能力人群。大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既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構建和諧社會,還可助力經濟增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起到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