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區東勝小學校,重慶 408400)
微課呈現碎片化的學習內容,以微視頻為主,以與主題相關的案例、小測、反思為輔,旨在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獲取知識,最終提高課堂效率。微課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制作出美觀、高效的微視頻并將教學內容合理地分配到課前、課中與課后,切忌將講授內容生硬地、不加區分地嵌套進視頻中。針對數學學科,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講解,增強學科的實用性。此外,教師需要根據本班教學的實際情況和課程章節的差異化對微課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
微課時長較短,一般不超過一節傳統課程的四分之一。首先,教師需要對講述內容有全面的了解,精準把握教學重點,既不能將所有內容直接堆砌進視頻中,也不能為縮短時長對重點內容一筆帶過。對視頻內容的選取要進行反復斟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生動活潑、直觀有趣的微課。例如,教師在講授《認識圖形》一課時,可制作或截取含有多個簡單圖形的動畫視頻,在學生觀看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尋找認識視頻中的圖形,也可在教室中選取水杯、文具盒等實物來認識圖形。再者,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靈活地安排微課時間。重點內容要明確地展示在視頻中,不能為了趣味而將知識點講得模糊、拖沓。教師只有習慣性地將每節課的課程重點設計成微視頻,學生才會形成條件反射。即便是某些愛走神的學生,也能清楚地知道視頻中的內容是重點,最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因為走神而漏掉重點知識的可能性。此外,教師要設計好課前預習和課后測試的資料,一般來說課前預習要包括基本的概念和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引導性問題,課后小測試要設計簡單易答的基礎題目和具有發散性的拓展練習。做好課前課后的工作,才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微課創意的體現不局限于視頻的制作,教師還可以將課程內容模擬成情景來進行講解。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一個組扮演一個家庭,先后演示分梨和分西瓜兩個場景。當分西瓜的時候,學生自然會發現不能按照分梨的原有經驗進行,因為西瓜只有一個,一人只能分一部分。這時,就會引起學生對如何公平地分一個西瓜的思考,然后,教師再放映如何分西瓜的動畫,并配合視頻引出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再讓學生在讀寫分數中熟悉分數、理解分數,最后,明確指出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對應的含義。首先,以分西瓜為載體引起對分數的討論,其趣味性高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此外,將某些抽象的、靜態的問題以動畫或情景的方式呈現出來,化抽象為具象,化靜態為動態,方便學生讀懂問題、解決問題。再者,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習慣運用數學工具設計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課堂內容情景化的最終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容易發現:有趣的章節(例如《簡易方程》中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激烈討論,往往視頻已經播放完畢,學生依然沉浸在視頻帶來的興奮中,不能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然而生澀難懂的章節不僅在放映視頻時難以抓住學生眼球,在組織小組討論時也容易引起閑聊而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這就需要教師把控好課堂節奏,及時收放學生情緒,并且靈活地調整微課的結構,在難度過大的章節多次播放視頻動畫、取消討論環節。此外,教師也要盡可能地避免在課前預習的資料中設計難度過大的思考性問題,切忌引起學生對該章節的畏懼心理和抵觸情緒。針對新課改“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一目標,教師可設計出“數學學習評價表”。表中設置教師與小組互評、小組與小組互評和組內組員互評,以此達到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課程進行評價的目的。評價表既要設計包括課程內容和學生情感的問題,也要讓學生總結本堂課的閃光點、反饋課程設計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及時收集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下一堂課上發揚優點,改進不足。
結語: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微課以一種精簡靈活的方式承載了碎片化的知識。如何以重點知識的碎片化展示為中心將課程串聯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總的來說,微課的目標和傳統教學方式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雖然微課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但教師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覷,因為除去傳統方式中的備課授課,教師還需要靈活地調整微課的具體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中。總之,教師依然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微課教學,以期早日總結出微課教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