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仁義中心學校,四川 宜賓 644502)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多是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雖然教材中理論知識的來源是取材于現實生活,但是與之相關的實際案例少之又少。理論知識繁多,學生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難。教學內容缺乏與實際案例的融合,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晦澀難懂,不容易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情感共鳴,學習的體驗感差。久而久之,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沒有興趣,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進度。
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根深蒂固,尤其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授課時,通常會花費大量時間講解純理論的知識,學生積極性不高。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對其接受能力較差,導致課堂教學方式單一。雖然在教學時會穿插生活實例,但是單純靠教師的口述,講解的方式也較為生硬,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課堂融入度,還能激發學生交流互動的積極性。不僅有助于密切師生之間的聯系,推進教學的有序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但以現階段的教學情況而言,很多教師為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忽略了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沒有對營造教學氛圍提起重視。即使少部分教師致力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但也因為采取的方式單一,互動效果不理想。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在立足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豐富教材的理論知識。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早睡早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如,有些學生喜歡熬夜打游戲,但是時間久了,經常在課堂打盹,學習效率不高,最后成績下滑。還有一些學生熬夜看動畫片,早上上學的時候起不來,經常遲到。時間久了,身體素質也下滑了。以這些具體的實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由人及己,最后,培養學生早睡早起的習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引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教師在將知識具體化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一過程,還能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好奇心。例如,在“到別人家做客”的教學中,教師將課前準備的相關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禮節在為人處世中的作用,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而且能密切師生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翻轉課堂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對知識的預習,形成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然后在課程開始時,教師讓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預習內容,并適當做出點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最后,教師順利導出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一過程,逐步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教學效率。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式也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切實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逐步構建高效課堂。首先,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然后,引入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為課堂注入活力,致力于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