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其中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與繼承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法律手段對其進行保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促進我國軟實力上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政府;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2
0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沖擊。多元化思想的發展使人們偏向于西方文化,忽視了對我國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導致我國現在的戲劇劇目種類直線下降,從原來的368個到如今的267個。在短時間內劇目種類消失得如此之快,這是大家都不愿意見到的場景。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戲劇的完整性與數目,立法實施對其保護迫在眉睫。
1 傳統戲劇的現狀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大。文化的發展又依賴于經濟的發展。傳統劇目的發展受地區的限制頗多。因此,地域性就決定了不同劇目發展保護的復雜性與難度。目前,我國傳統劇目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歷史悠久,高藝術價值的劇種,如京劇等;二是由各級政府單位設立的重點劇目,雖然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但受眾少,影響范圍有限;三是受眾廣,演出正處于繁盛階段的黃梅戲等。
2 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法律保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1 必要性
戲劇的傳承不是在紙上或者是兩人之間心口相傳就可以完成的。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戲劇傳承落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戲劇的市場縮小,不能為戲劇表演人帶來經濟效益。同時關注戲劇的人都已經老年化,并且沒有經濟能力去促進戲劇發展。
面對時代浪潮的沖擊,如果不對我國的戲劇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以減緩劇目的消失,那么我國的傳統戲劇就會慢慢消失。
2.2 樹立立法意識
在以往的立法過程中,我們并未意識到戲劇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未將其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很多文化為了迎合市場的發展都對市場有所妥協,結合市場發展自己,在市場中求得一席之地。但戲劇沒有,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它的存在蘊含著地域特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如果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市場化的改革,過分追求市場化,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就是戲劇文化的變味與喪失。
2.3 立法的意義
對于傳統戲劇立法保護的意義并不局限于保護戲劇,而是旨在以保護戲劇為主,開辟出一條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戲劇在傳統文化中只是一部分。應以保護戲劇為主,從而建立一條完善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法律之路。
2.4 重要性
(1)擴大戲劇的知名度。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傳統劇目的喜愛,年輕人的占比是非常小的。年輕人更多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喜歡一些更加小眾的文化甚至是“喪文化”。當下年輕一代沒能肩負起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不到傳承文化的現實意義,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展現得越來越少。立法能夠讓傳統劇目在年輕人中重新被審視,從而使年輕人了解到傳統戲劇的相關內涵,擴大傳統戲劇在年輕人中的知名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就是保護了傳統戲劇[1]。
(2)減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濫用。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都依賴于表演者。能夠表演的都是有著長時間功底累積與練習的人,這期間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如今市場競爭壓力大,傳統戲劇的經濟收益不好,導致一些文化傳承意識淡薄的傳承人以情懷的名義,誘導老年人消費。這種情況的出現即給老年人增加了經濟負擔,還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受阻。
國外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差異較大。尤其是迪士尼對于自己文化產權的重視在業界知名,比如說迪士尼的法務公司就嚴厲打擊對于他們旗下文化的濫用行為。反觀我國,對傳統文化“花木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還不到位。迪士尼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去創造利潤,而我們沒有任何追責的理由與法律條文的支撐。建立健全我國對于非物質傳統戲劇的保護體系,能夠有效避免非物質文化的濫用以及防止對傳統戲劇人物形象的改變脫離實際[2]。
2.5 合理開發與利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戲劇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我們要明白個別文化的消失與凋零是不可逆轉的。一種劇目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損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損失。立法不僅能夠保護傳統劇目,還能提供法律保障,為發展傳統文化劇目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劇目的發展,使其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3 我國法律中對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足之處
3.1 相關法律條文提及較少
我國現階段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性法律條文較少,僅有《知識產權法》。但《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的并不是專為保護傳統文化的,它的適用范圍比較模糊與廣泛,不具備針對性。對實踐不具備強烈的適用性。
3.2 法律概念解釋不清楚
法律概念解釋不清楚就會造成法律的適用性降低。只有在概念明確之后,才能夠根據其獨有的特點進行法律條文的適用性分析,才能夠了解與應用法律所授予的權利,才能更加有底氣地拿起法律武器打擊不利于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行為[3]。
3.3 法律意識淡薄
在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意識到一些出現在社會生活中對傳統文化侵權的行為。如迪士尼公司對“花木蘭”形象的侵害,沒有人意識到這是違法行為。但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立法不明確,因此沒有法律追責的主體,這就大大降低了違法成本,讓利用違法行為獲利的人有恃無恐。而法律的建立健全能夠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4 對傳統戲劇法律保護的建議
4.1 明確司法概念
首先,為了促進戲劇的發展,要查詢有關戲劇保護的往年案例,找出其中因立法不完善導致對違法行為懲治不嚴的案例。結合當下先確定以保護為主、搶救為輔的立法目的。傳承是為了促進傳統戲劇的可持續發展,使傳統戲劇后繼有人,不會“斷根”。利用傳統戲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市場競爭中的營利性活動,達到保護的最終目的,傳承并融入更多的時代特征,實現與時俱進。對傳統戲劇進行合理的利用與開發、繼承與傳承,還要明確保護是為了讓戲劇得到發展,有精神文化可繼承;搶救是為了盡可能避免文化的消失,挽救我國的精神文化瑰寶。
除此之外,在立法時應該有明確的輕重緩急之分。在市場上受到人們喜愛的劇目需要法律保護的力度就低,但是立法并不是面向一種劇目,而是一類劇目,保護那些在市場中競爭力弱的地方劇目,促進地方劇目在市場上形成良好的循環,促進小劇目的發展,完善對于傳統文化劇目的保護。
4.2 建立法律保護的體系與機制
在對傳統劇目實施立法保護時并不是指完善一個法律類目,而是應該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體系,包括《知識產權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在內的法律。
4.3 保護傳承人
傳承人對于傳統劇目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傳承人是架起傳統劇目傳承的橋梁。國家要立法對傳承人予以保護,保證傳承人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下對文化進行傳承[4]。
(1)立法保護傳承人。對于傳承人的保護,就要在立法上給予保護。傳承文化不僅是法律與公民的責任,政府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直接的引導責任。政府要強化自己的職責,努力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將傳承文化看作一項神圣而重要的責任。政府可以通過自己的行政職能給傳統戲劇活動的開展提供相應的行政便利與扶持。要對傳承人給予經濟上的幫扶,可以設置相應的財政補貼以便資助傳承人,確保其不受經濟掣肘,能夠全身心投入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中。另外,政府還可以設置一些關于稅收減免性的優惠政策來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津貼,以免給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可以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比如可參考發達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資金,成立相應的民間公益基金組織為其提供補助。
(2)開放小劇目,使其形成公共資源。傳統劇目保護的另一障礙就是無法共享文化資源。傳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在傳承傳統文化中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賦予新時代內涵,展現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對文化的繼承有嚴格的要求,比如說可能涉及傳男不傳女或者只能夠在家族內傳承。當難以達到這些繼承條件時,就會增加傳統文化繼承的難度。那么,由政府出面對一些傳承的小劇目進行開放性繼承的引導,并對其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劇目的發展。
4.4 促進傳統文化走進學校
學校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不能比擬的。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舍后傳播給下一代。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具有價值觀念。學校是教育人的主體活動場所,促進傳統戲劇走進學校,在學校里能夠發揚學校的場地優勢以及教育優勢。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和發揚是大有裨益的。學校可以開展多種活動對傳統劇目進行宣傳。比如可以開設通識選修課,對傳統劇目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另外,還可以開設傳統文化走進課堂的項目,提升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傳統劇目的喜愛,從而盡可能促進學生對傳統劇目的學習[5]。
4.5 為傳統文化輸入新鮮的血液
時代在發展,傳統劇目想要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就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傳統劇目很少能引起年輕一代的興趣。作為當代青年,要認識到創新始終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們在開拓市場方面做出了各種努力,隨著網絡科技的大力發展,直播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在傳播傳統文化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承又離不開年輕一代的助力,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傳統劇目,應該適當做出一些改變去迎合時代的發展,給傳統劇目加入新鮮的內容來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將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轉換成可視化的劇目,擴大戲劇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
5 保障傳統文化的發展
傳統文化的發展,政府不僅起著引導作用,還有加以有效監管的作用。主要監管傳統文化經費的應用是否落到實處。其中對于傳承人的個人補助經費不受限制,但是其他經費的分撥都是專項經費。政府要確保這些經費都能專款專用。
另外,國家對傳承人的認定要有相應的考核機制,對于滿足條件的傳統文化傳承人進行資格認定,但這種資格認定并不是世襲制,應該有其考核的完整標準。對于不滿足條件的及時除名,防止利欲熏心、思想不正當的傳承人為追求經濟效益造成傳統文化名譽的損失[6]。
6 結語
各個傳統劇目的發展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當地的風俗人文、審美觀念等。傳統的表演劇目是文化的另一種嶄新的再現形式,承載著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搭載與傳承。為了保護傳統劇目,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根本上保障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傳統戲劇的發展。在研究保護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該積極向有經驗的國家學習,有效提升保護傳統劇目的工作效率,為我國傳統戲劇的發展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 陸莉莉,黃煒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邵武三角戲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9(25):24.
[2] 楊永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保護與傳承途徑研究——以川北薅草鑼鼓為例[J].四川戲劇,2019(3):120-122.
[3] 李智麗.廣西壯族民間戲劇發展現狀及傳承[J].明日風尚,2018(19):351-352.
[4] 黃小芳.基于傳統皮影特征的個性化皮影人物造型研究[J].裝飾,2019(2):140-141.
[5] 張家瑞,張魁.“互聯網+”背景下個人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探討[J].知識經濟,2019(12):56-57.
[6] 裴瑞江,周平,陳滋頂,等.第三人致鐵路旅客傷亡的法律責任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S1):1-4.
作者簡介:熊承凱(1992—),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