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怡 李永昌

摘要:為了避免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鄉村特色消失、同質化等問題,文章從鄉村生態景觀入手,將田野考察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說明我國鄉村可通過設計生態發展模式、分層規劃鄉村用地、豐富物種多樣性等途徑達到提升鄉村風貌的目的,為我國未來的鄉村風貌建設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景觀;鄉村風貌;物種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大營鐘村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當前我國鄉村發展正面臨著千城一面、“城不城、鄉不鄉”等鄉村特色趨同問題,許平《作為自由理性的設計——重讀<野性的思維>及其他》援引了約翰·赫斯科特的觀點對設計在當代社會處境的思考,強調“對事物和世界的態度”所形成的“野性思維”。突破傳統藝術設計思維的桎梏,從更高遠的視角審視鄉村景觀發展中所面臨的窘境,結合生態景觀,充分利用鄉村天然的優勢,實現鄉村的長久發展[1]。
1 鄉村風貌設計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與鄉村風貌提升密切聯系的設計理論主要涉及4個方向,分別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設計介入思考及其“前形態”(包含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鄉村振興的區域案例、鄉村振興的宏觀分析研究。首先,藝術設計學科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介入,既是設計學自身的內在使命,也構成了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支撐力。鄭曙旸《關于住的思考》提出傳統鄉村由于“四世同堂”的需求同當下“三口之家”的區別,從而決定了新的生活空間設計的變化。其次,與文章相關的區域案例研究在近年的研究成果較為多樣,涉及江蘇、陜西、湖北、四川、廣西等地,其中所關涉的“美麗鄉村建設”“觀光農業”等“前形態”內容,亦同前一部分形成呼應,為本文提供了鮮活的個例樣本[2]。基于景觀的生態性日益成為硬性需求,文章擬定以此為研究視角,以江蘇省橫梁大營鐘村為例,通過考察、梳理、分析大營鐘村的現狀,對鄉村風貌提升過程中村落普遍面臨的斑塊破碎度高、生態結構簡單、物種單一等生態問題制定設計策略,以此探索鄉村風貌提升規劃中所關涉的生態環境、鄉村景觀歸屬、設計所要表現的形態等過程性問題[3]。
2 鄉村生態景觀格局的構建
2.1 根據地理環境,設計生態發展模式
提升鄉村風貌要從改善景觀格局入手,生態農業模式的建設是鄉村風貌提升的核心。一方面,鄉村景觀通過展現當地的代表性農作物、特色水產體現鄉村風貌,通過景觀的空間鑲嵌原理,適當安排輪作順序,逐步擴大間、套、帶面積,豐富鄉村景觀類型;另一方面,從生態基礎設施組成形式上說,田埂作為物種實現斑塊間空間運動的廊道,在景觀上可以通過種植當地特色植被來為物種提供隱蔽空間,通過規則與不規則的交叉種植方式打破視覺上的沉悶與無聊感,自然形成鄉村風貌特色。
2.2 通過分層規劃,考慮多尺度生態效益
農業景觀的建設需要考慮尺度問題,在大尺度上要考慮農田區和非農田區的空間數量及位置,在農田區要考慮陽光、水源、溫度、地形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在中尺度上,要重點考慮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維持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小尺度上,應著手于農作物的搭配,豐富植物的種植模式,使空間景觀要素多樣化、物種多樣化,提高物種的抗干擾能力,減少農藥的使用,增加益蟲的數量,避免蟲害感染的大面積爆發[4]。
2.3 提升物種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營造鄉村風貌需要豐富的生物種類作為支撐,而提升物種多樣性措施所產生的效果大小,很多情況下取決于當地的生態景觀結構狀況。農業景觀在物種多樣性的維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農村作為半生境的集中地區是物種多樣性維護的著力點,景觀可以通過設計營造微地形,形成微氣候,節奏起伏的微地形不僅能在景觀上改變觀景視線走向,形成景觀立面設計,也能為害蟲的自然天敵提供生命支持。豐富的物種資源是鄉村生態穩定的前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最大化實現為鄉村景觀審美趣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鄉村風貌強調宜居的生態環境,而人類自古以來便是與生物一同進化,和諧共生。
3 大營鐘村鄉村風貌建設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要求,梳理傳統鄉村格局形式,以構建特色化、差異化的鄉村風貌為研究對象,從鄉村生態景觀的角度思考針對不同類型鄉村的設計策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索能實現人與自然相互促進的鄉村風貌。
3.1 把握中尺度村落結構,傳承鄉村景觀基因
大營鐘村所處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勢平坦開闊,四季分明,降水充足,具有明顯的地理和生態優勢(圖1)。大營鐘村村內有3處水塘,可以適當改造池塘底部地形,改善水體的流動性,使魚類能夠順利越冬;在池塘內可以種植水生農作物如蓮藕、慈菇、菱角等,夏季可以營造荷塘景觀,冬季也能觀賞枯荷。池塘邊叢植千屈菜、再力花、菖蒲等植物,除了能夠高效凈化水體,也能形成景觀節點,構成景觀與生態之間的良性循環,形成鄉村特色。
3.2 細化小尺度生態景觀,豐富聚落空間內容
小尺度的生態景觀構建主要從建筑、景觀節點入手,將自然景觀與稻田景觀相互結合。目前,村內建筑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與道家的哲學觀念,粉墻黛瓦、構圖布局優雅平緩,村北為大面積的農田,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大營鐘村鄉村風貌設計可以將以下幾個節點作為設計師設計的落腳點。
3.2.1 村莊入口設計
村莊入口的設計上硬質面積偏多,會造成負面生態影響,可以將大營鐘村的特色產業——雨花石作為設計元素建造半硬質的鋪裝[5],使雨水能夠直接流入地下,或者可以使用雨花石對入口周邊的生態草溝進行裝飾。除了雨花石,大營鐘村所在的橫梁還有彌陀禪寺,寺中,一棵高大的古銀杏樹將一半的寺院擁入懷抱,被村民稱作“仙樹”。設計可以此為出發點,孤植特色樹種,如香樟、銀杏、法國梧桐、楓香等,弘揚大營鐘村的特色[6]。我們的設計應從增量規劃模式轉向風貌維育、特色打造的風貌設計模式。細化大營鐘村不同類型的生態、產業、人居、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特色,實現大營鐘村差異化風貌設計的目標。
3.2.2 建筑立面設計
大營鐘村內建筑立面缺少設計,景觀的豎向設計上比較單調,缺乏觀賞性,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具有當地性,體現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可以使用一些枯樹枝拼貼繪制墻畫[7]。具體的設計層面上,形式可以以雨花石為主要元素,結合水墨江南的中國畫自然景觀元素,并將大營鐘村的典故、民俗民風融入其中,設計大營鐘村內的現有建筑立面。這是村民對于自然的尊重,也是當地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8],還可以營造舒適的居住氛圍,是一種經濟高效、可行性高的改造方式。統一的建筑立面設計,不僅能在視覺效果上使大營鐘村更加統一,也能在村民的心理上建立連接,增加村民生活中的統一性,從而使村民之間更加團結、友好、和睦。
3.2.3 濱水景觀設計
大營鐘村東南角有一處水塘,池塘內有一口古井,池塘除東面外均被農田環繞。但目前池塘內的生態物種比較單一,水塘水體流動性差,需要加深局部水深。此外,還應在池塘邊種植遮陰喬木和灌木,使用當地的石材、木材對駁岸進行修飾,設計落差,提高池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實現鄉村景觀的多樣性[9]。
村內還缺少能夠供村民日常休憩遮陰的設施,水塘對周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也未能很好實現。水塘周圍本有一處村民運動廣場,但硬質程度太高,周圍又缺少喬木遮陰,很少有村民愿意到此處運動健身。因此,設計時可以將水塘北面的廣場稍加改造,增設一些座椅、廊架等具有美觀性與實用性的設施,種植一些喬木[10],再在水塘周邊設置一些垂釣平臺、親水平臺或者親子垂釣平臺,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能為村民提供多樣化的濱水空間體驗,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村民幸福感。
3.3 豐富特色物種多樣性,提升鄉村鄉土風味
大營鐘村的北面為山林,南面為農田與水系,東面與西面均為農田,對于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落來說,自然環境上的優勢對村落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植物的使用上可以選擇女貞、紅葉石楠或者使用一些具有經濟效益的,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種植的蔬菜瓜果如芝麻、桃樹、菱角、青菜等,對生態景觀進行定期維護以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和生態化利用[11]。增加特色樹種的種植面積,以楊樹、樟樹、廣玉蘭、海桐、桂花、水杉等為特色樹種,在提高景觀效益的同時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充分體現鳥語花香的靜謐意境。而目前大營鐘村村民的宅前缺少景觀,植物配置不合理,植物種植缺少統一的規劃與后期管理,生態景觀的維護與建立同樣重要。
3.4 景觀應以人為中心,滿足村民多樣化的需求
村民對村莊公共場所的需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趨多樣化,而這所有多樣化需求的產生也是基于獨特的鄉村風貌。在對大營鐘村進行的實地考察時,大營鐘村民風淳樸,村內有若干小型景觀節點,但節點分布較散亂,因此在設計中應該加入數個節點,將其放置于村民活動較密集的區域,如在村民活動廣場周圍設置親子活動場所、在散步道和水塘周圍設置可以供垂釣人員休憩遮陰的場所、地面鋪裝大營鐘村的特色文化元素——雨花石等。
4 結語
鄉村風貌提升不應局限于鄉村景觀、建筑形態、公共藝術等視覺層面,鄉村景觀應是生態、科學、藝術的綜合考量。細化研究、深入挖掘對不同類型鄉村生態形成的認知,考慮景觀對生態系統功能、物種多樣性、鄉村特色呈現的正面影響。我國目前對于鄉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實現及延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立足于鄉村自身生態特點對設計策略進行探索,平衡鄉村生態系統,延續鄉村風貌是景觀設計師的責任。綜上分析,鄉村生態景觀能夠為當代中國特色化與差異化并存的鄉村風貌設計提供普遍的參照意義和實踐價值。通過風貌設計可以使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更科學地向前推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景觀與鄉村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戴茜,徐雷.探索城市化進程中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以老門東為例[J].大眾文藝,2019(02):96-97.
[2] 張佳茜,孫云鴻,李永昌.基于美學視域下的鄉村景觀改造路徑[J].大眾文藝,2019(24):61-62.
[3] 齊驥.“兩山”理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實現及文化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145-155.
[4] 王奕,火艷,祝遵凌.鄉村植物的生態群落與美學設計應用——以樺墅為例[J].設計,2018(23):61-63.
[5] 楊帆.石材在鄉村景觀中的創意性表達[J].設計,2018(22):137-139.
[6] 鐘巧虹,祝遵凌.南京瞻園植物配置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6-77.
[7] 郭之華,朱潤,黃瀅.淺析涂鴉與城市的融合[J].大眾文藝,2019(24):71-72.
[8] 孫靖雯,汪瑞霞.千燈古鎮水鄉特色風貌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109-110.
[9] 張妍,張耀.濱水景觀鄉土化的應用研究——以廣州中山岐江公園為例[J].大眾文藝,2019(21):110-111.
[10] 王奕,孫衛東,陳周翔.一種生態磚的創意設計在景觀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20):75-76.
[11] 武永寧,陳瑋,熊瑤.打造經濟文化產業與景觀一體化的美麗鄉村城鎮——以館陶縣為例[J].大眾文藝,2019(21):126-127.
作者簡介:陳芳怡(1995—),女,江蘇淮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李永昌(1978—),男,山東青州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