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蓮


【摘 要】數字經濟的發展引導制造企業由產品邏輯主導向服務邏輯主導轉變,跨界融合成為制造企業創造新價值的有效路徑之一。然而,現有對產業間跨界融合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聚焦于制造企業這一微觀主體的跨界融合機理研究較為匱乏,因此文章以寧波地區制造企業為例,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系統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從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條件、動因、運行機制等方面揭示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內在機理,提出宏觀、中觀、微觀三層次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機理;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10-0023-04
0 引言
數字經濟已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在建設“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動員大會中,寧波市提出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數字經濟的虛擬性、高附加性特點,加快了信息要素在不同經營主體之間流動,為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能催生如服務性制造業這樣的新業態,為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但不容忽視的是,跨界融合對制造企業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并非所有企業都能由此獲得企業績效的提升,也并非所有跨界產品都能受到用戶的青睞。為什么有些企業能有效實施,有些企業卻跨界失敗?跨界前的選擇及跨界后的融合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因此,厘清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條件是什么?影響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動力是什么?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有效實施的策略應該怎樣?對于提高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有效性,助推寧波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1 寧波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現狀
1.1 寧波制造企業發展特征
1.1.1 制造業是寧波的支柱產業
根據中共寧波市委辦公廳數據:2019年寧波市制造業企業百強營業收入為8 648.56億元,同比增幅達16.8%。制造業企業百強門檻再次提高1.2億元,達6.5億元,共有22家企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其中,“奧克斯”以860億元奪得冠軍寶座;“金田投資”排名第二位,實現營收839.9億元;“吉利汽車”以694.15億元排名第三位。
1.1.2 高質量是制造業發展目標
隨著《寧波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的推出,寧波提出2020年全年重點傳統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提高7%;技術開發費用增長10%以上;新產品產值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左右的目標①。寧波將在推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同時,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化、品質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1.1.3 軟硬結合是制造業升級有效手段
目前,寧波制造業偏“硬”,制造業的發展依然以傳統加工生產為主。在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下,制造業將融入“軟”的元素,如服務、品牌、設計、軟件等,通過“制造+智能”“制造+服務”“生產+品牌”等手段,加速制造企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傳統制造企業向服務化、綠色化、品質化方向發展。
1.2 寧波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模式
1.2.1 一體化融合模式
一體化融合模式是指將不同資源要素進行融合,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化融合發展[1]。一體化融合模式的形成有兩個途徑:一是企業跨越自身領域向新的領域尋找價值,不斷擴大企業經營的范圍,如寧波雅戈爾集團經營內容不僅包括服務加工制造,還包括地產開發;二是不同企業主體通過共同注資,開拓新領域。一體化融合模式的本質是企業公司層戰略擴大或轉型,有利于企業實現范圍經濟。
1.2.2 重組融合模式
業務重組融合模式是指企業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共同利益驅動下,經過重新組合,融為一體。不同企業主體將單個或多個價值鏈環節進行重組融合,使其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用戶喜愛,從而創造新的價值。例如,生產融合、技術融合、營銷融合、文化融合等。較為典型的案例是寧波“太平鳥”與“迪斯尼”“龍珠”“史努比”等卡通IP合作,在服裝設計中融入卡通形象,共同生產聯名款服裝。重組融合模式的本質是企業主體間的價值連接。不同企業間發現共同價值目標,通過有機連接,形成交叉效應,產生價值創新與價值增值。
1.2.3 價值鏈延伸融合模式
價值鏈延伸模式是指企業為滿足自身發展或市場需求向價值鏈的前端或后端延伸的融合模式。通過價值鏈延伸融合,原有企業可以被賦予新的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實力。例如,“吉利汽車”向價值鏈的前端延伸,與“江小白酒業”“天瑞旅游”等企業開展面向消費者的跨界營銷模式。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由傳統的產品邏輯主導轉向由服務邏輯主導的生產制造,因此多數制造企業更傾向于向前端價值鏈延伸,為顧客提供個性化定制產品或整體解決方案。
2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系統
融合系統是企業跨界融合行為的基礎,分析融合系統是深入了解企業跨界行為的前提。因此,研究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內在機理,必須剖析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
2.1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要素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受到多種要素的影響。根據這些要素在系統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將其分為主體要素、支撐要素和協調要素(如圖1所示)。
2.1.1 主體要素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中主體要素是以制造為主要業務內容的企業,以及與其深度融合的其他類型的企業。總體而言,即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業務內容的各企業主體,構成了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的主體要素。
2.1.2 支撐要素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中不僅有主體要素,還包括用戶和政府等支撐性要素[2]。用戶的需求變化引導制造業為滿足用戶需求而開展跨界行為,最終表現為新產品出現、新服務產生、新模式形成等。政府作為另一支撐要素進行資源的宏觀調配。政府對跨界融合過程的合法性判定、對因跨界融合產生的新事物管理、對企業跨界融合行為的態度等均影響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的運行。
2.1.3 協調要素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還受到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等影響。行業協會在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起到協調企業間資源、降低行業壁壘、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作用;中介機構能夠為制造企業的跨界融合提供各類服務;科研院所為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提供技術支持。
2.2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結構
從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發展演變來看,制造企業的跨界融合經歷了“價值搜尋、協同共生、融合共贏”等一系列過程,形成一個具有動態演進能力和結構體系的系統。在此過程,作為主要支撐要素的用戶和政府,持續為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演進提供市場與政策的支撐;作為協調性要素的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等發揮著服務、協調、支持的作用。科研院所參與制造企業的跨界融合行為,為不同產業和不同行業的企業融合提供具有價值的智力支持,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實施與探索,推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不斷向更深層次開展。由此,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的結構如圖2所示。
3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機理
3.1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條件
3.1.1 開放性是跨界融合的前提條件
制造企業自組織應該是一個開放系統,只有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產生跨界融合的行為。這意味著產生跨界融合的制造企業受到來自外界的規制較低,如果有行業準入制度、牌照制度則會影響制造企業自組織的開放性,提高其他企業與制造企業融合的門檻,降低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3.1.2 價值連接是跨界融合的必要條件
建立“跨界”關系的不同組織一定是具有互補性資源和能力的組織,包括資源能力互補、市場和用戶價值互補、用戶體驗互補[5]。數字經濟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價值搜索的成本,也導致了外部資源獲取的成本更低。不同組織跨界的根本在于發現更有價值的連接,通過各種資源交換產生價值創新與價值增值,帶來新的價值連接的紅利。
3.2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動因
數字經濟由虛擬空間向實體空間拓展邊界,跨界融合正成為諸多制造企業價值再造、價值創新的首選路徑。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主要動因來自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內部動因包括企業自身價值創新的需求、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外部動因包括數字技術的推動和市場需求的拉動。
3.2.1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內部動因
(1)數字經濟催生了制造企業價值創新的內在需求。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的進程。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制造企業發現數字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產生更多的生產價值,也可以為生產制造提供精準的信息,從而實現制造信息的交互,實現信息服務與制造加工的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增值服務。企業追逐利益的本質催生了制造企業價值創新的內在需求。
(2)數字經濟激發了制造企業對范圍經濟的追求。數字經濟為多樣化、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需求奠定了基礎。制造企業經營理念從對規模經濟的追求轉向實現范圍經濟。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生產要素的通用性提高了多種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制造企業結合用戶需求和習慣,創造新的融合產品和服務,實現對范圍經濟的追求。
3.2.2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外部動因
(1)數字經濟帶動市場需求變化。數字經濟背景下,用戶的需求也從僅關注產品質量本身轉向關注產品內涵表達轉變。用戶對個性化、定制化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制造企業為了迎合用戶的需要進行自適應調整。具體形式為制造企業在自身產業價值鏈的基礎上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將物流、管理、售后等環節納入價值鏈中核心環節。制造企業變為“生產+服務”企業。還有一種跨界融合形式為制造企業與不同產業背景企業融合,向其他產業橫向延伸,逐漸形成制造企業價值生態網絡。
(2)數字技術發展模糊了產業邊界。數字技術進步與創新在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資源的地位與生產供給的過程,從而內在地推動不同產業的跨界融合。數字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市場交易主體中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反饋滯后的情況,也模糊了產業邊界。數字技術所帶來的信息資源在制造企業內部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推動制造企業向外界尋求更多優勢資源進行核心價值重組。此外,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制造企業以往的核心制造環節可拆分成模塊制造,形成更小的制造環節,增加了制造企業與其他企業價值連接的可能性,降低了制造企業與其他企業融合的成本,推動制造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跨界融合,實現價值創新。
3.3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運行機制
3.3.1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耦合機制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涉及多方參與主體,所涉及行為主體之間的多元性和離散性,要求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系統內必須具備內部資源要素的耦合能力,同時包括內外資源的耦合能力,從而通過各資源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實現其運行效率和效益的優化。模塊化與評價反饋是形成制造企業跨界耦合機制的兩個重要手段。制造企業通過內部要素模塊化手段,為企業要素與外部要素價值連接提供軟件與硬件基礎,促進制造企業內外資源的耦合。制造企業通過建立要素合作的評價與反饋,不斷優化制造企業內部要素的耦合。
3.3.2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創新機制
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創新機制中有多方主體。主導跨界融合的企業通過橫向和縱向跨界,實現產品與服務的集成創新或漸進創新;政府、行業協會在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起到提供創新軟環境、降低政策規制等作用;科研院所的技術與知識信息為制造企業吸收外部技術資源賦予能量;中介機構提供配套服務,加速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進程;用戶的選擇成為對跨界融合后新產品的反饋,不斷對創新產品與服務提出新要求,促進制造企業持續開展創新活動。
3.3.3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風險機制
企業跨界融合涉及多個異質性的系統交匯融合。多種異質性要素在交融過程中會對原有系統運行帶來影響,使得原有系統向新系統演進,這一過程中的系統尚不成熟,較易受到來自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的干擾,面臨財務風險、信用風險、政策風險等多種風險。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可以通過在企業內部設立特定部門,設置專業人員崗位,建立風險預警組織機構;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建立風險預警的數據系統,時時監測重要風險數據,做到風險信息及時報告;接到風險報警信息后,企業還應制定有及時處理風險的機制,以及風險處理后的反饋優化機制。
4 數字經濟背景下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策略
4.1 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宏觀策略
4.1.1 制定包容的監管政策
制造企業跨界融合加速企業創新的速度,提升制造企業創新的能力,不僅產生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還會產生新的業態。新生事物的出現,對政府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政府要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防范風險的發生,促使新業態在良好的軌道內規范地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秉承引導、包容甚至支持的態度,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降低對產業的規制,提高不同產業企業融合的暢通性,制定有利于制造企業融合發展的監管政策。
4.1.2 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為制造企業的融合發展創造支持的環境。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交易成為眾多制造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發現的新價值。政府應根據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規律有序動態地調整現有政策法規,建立數字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此外,政府也應建立及時響應機制。對于企業跨界融合產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給予快速的法律政策規范,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4.2 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中觀策略
4.2.1 積極引導促進融合的產業集聚
市場的集中程度是影響制造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制造企業的跨界融合過程是以數字技術應用為基礎的制造企業之間的合作擴散引起的(劉昭杰,2018)。因此,應該引導和促進產業形成網絡化、集聚化的分工格局;提高產業集聚程度,降低產業相互學習的成本與風險,促進制造企業開展多種模式的跨界融合。與此同時,為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提供配套資源的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也應加強集中化程度,推動制造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融合創新,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
4.2.2 加快推動制造產業制度創新
產業融合理論表明產業融合會導致產業邊界模糊,引起產業內組織模式發生變革。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原有的金字塔結構正接受產業變革的挑戰,向扁平化二元組織或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演進。因此,必須加快建立創新的產業制度,提高制造企業融合創新的積極性。為制造企業融合創新產生的新業態、新產業鏈提供內容豐富的產業創新制度,保證信息、物質、資金等重要資源在產業內流動。
4.3 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微觀策略
4.3.1 增強制造企業自身能力
當企業進行價值搜索時,實力較強的企業更能吸引其他企業的注意,更有機會與其他企業進行價值連接并實現跨界融合。此外,跨界融合過程也是多個不同組織系統的交融與協同,對參與跨界融合企業自身能力(如運營能力、創新能力、財務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企業自身能力較強的制造企業,才能為跨界融合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4.3.2 建立制造企業開放創新系統
跨界融合既是企業戰略的合作,也是開放式創新的一種形式。實施跨界融合的企業必須有開放創新的系統,促進系統內各要素的資源流動與交換。制造企業開放創新的系統構建需要從3個方面著手:其一,制造企業需要打造開放創新的文化;其二,制造企業需要構建開放創新的平臺;其三,制造企業需要建立與開放創新匹配的管理制度。制造企業應該圍繞創新促進-創新跟蹤-創新反饋-創新優化為體系建立管理制度,及時掌握企業跨界融合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在促進企業開展跨界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5 結論
企業跨界融合并非某一局部環節發生作用,而是由系統內的主體要素、協同要素、支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開放性、動態性、交互性特征的融合系統。開放性和價值連接是制造企業實施跨界融合的前提與必要條件。數字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跨界融合受到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雙重驅動力。耦合機制、創新機制、風險機制和保障機制是制造企業跨界融合有效實施不可或缺的管理機制。此外,來自政府的監管與支持政策及配套的法律法規是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宏觀策略;促進融合后新業集聚和產業制度創新是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中觀策略;企業自身實力的提升和開放創新系統的建設是促進制造企業跨界融合的微觀策略。
注 釋
① 殷聰,張璟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寧波要這樣[EB/OL].http://jxj.ningbo.gov.cn/col/col1229109611/index.html,2020-01-13.
參 考 文 獻
[1]辛欣.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機理、路徑與模式———以開封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2007:39-44.
[2]余菲菲,董飛.平臺生態系統下我國中小制造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進步與對策,2019(10):77-84.
[3]馮文娜.互聯網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跨界:本質與微觀基礎[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07-117.
[4]張慶普,周洋,王晨筱,等.跨界整合式顛覆性創新內在機理與機會識別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8(12):94-102.
[5]章長城,任浩.企業跨界創新:概念、特征與關鍵成功因素[J].科學進步與對策,2018(11):154-159.
[6]朱火弟,張鵬,秦隆玉,高端制造業研發投入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9):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