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獨立自主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活的靈魂之一,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重要原則。中國堅持獨立自主,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獨立自主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新形勢下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促進我國更好地發展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的底色,新形勢下的中國外交,底色不變、成色更足,必將為建設更加美好世界匯聚起更為磅礴的力量。
關鍵詞:獨立自主 新形勢 挑戰 實踐
獨立自主作為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在堅持和平發展的同時,絕不意味著中國軟弱可欺,絕不意味著中國放棄維護國家權益的權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絕不會把自身發展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的基礎上,自己的正當利益我們絕不會放棄,中國也絕不會吞下損害自己的利益苦果。”
一、獨立自主的基本內容
認清基本國情,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道路。認清中國的國情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情況不明的條件下,就無法正確地開展工作,對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時代特點以及各國的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文化傳統都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是創造性,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創造、不斷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指出:“未來發生的許多問題是馬克思在世時無法看到的,因此這些問題在當時就難以解決。列寧解決的是俄國的問題。我們中國的問題也只能由我們自己解決。”
為了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此才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的革命、建設道路。鄧小平同志強調:“毛澤東同志正是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才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道路,使中國革命得以成功,現在我們要搞建設,同樣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我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道路。”
認清依靠力量,革命和建設離不開人民的力量。人民群眾作為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力量,因此,一個國家在進行革命和建設中,走什么樣的道路不僅要由本國的黨和人民自己選擇,而且要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進行。黨和國家正是在堅持緊緊依靠人民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創造性,從而促進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功。人民群眾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中國革命的勝利,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另一方面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才取得成功的。毛澤東主張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反對單純依賴外援的主張。國家的革命與建設是否成功,與這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道路息息相關,因此必須立足本國實際,從本國國情出發,走適合本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然而這條道路的選擇只能由本國人民自己通過調查研究來決定,別國政黨無法代替也無權代替。中國共產黨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最終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新形勢下獨立自主的挑戰
(一)內部挑戰
獨立自主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無論何時都必須高度重視。我們要在正確處理自力更生與爭取外援二者之間的關系上,更好地堅持獨立自主。但是,這種爭取外援不是單純的依賴外援,毛澤東特別反對那種依靠別人過日子的奴才思想。而是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外援,學習對自己國家有用的東西。但是,學習歸學習,切不可違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基本方針。所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取長補短,促進自身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也不例外,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積極因素來促進本國的發展。
當然,這期間不乏有一些迷信外國,認為外國一切都好的錯誤觀點。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憲政主義等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民主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政治思潮,是在蘇東劇變后,開始成為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西化”、“分化”的意識形態武器。而社會主義民主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主,是一種最高類型的民主、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全球性的社會思潮之一,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民主社會主義與我們國家主張的社會主義民主存在著實質性的區別。
(二)外部挑戰
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會受到來自國外的各種壓力。中美貿易摩擦一年多來,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貿易平衡范疇,究其根本原因,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美國在遏制中國發展。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美國看來,這無疑對自己的國際地位造成了一定威脅,因此不斷制造貿易摩擦來阻礙中國的發展。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如果一再誤判,就可能使自己掉入自己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2019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關系兩國關系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以及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從根本上來說,中美貿易合作的本質是互利雙贏,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兩國應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這不僅有利于與中美兩國,更有利于全世界。經協商,雙方達成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
三、新形勢下獨立自主的實踐
(一)擴大對外開放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我國在堅持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面對新形勢,中國的開放之門不僅不會關上,而且會越開越大。歷史向我們證明:閉關鎖國、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對外開放才是實現發展的重要法寶。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推動各個領域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將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了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如果生產力不發展,就會造成貧窮,甚至出現極度貧困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引起爭取必需品的斗爭,而這時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只有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生產力越發展,交往越發展。正如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對外傳遞的信號:共建“一帶一路”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合作伙伴逐漸增多,合作質量逐漸提升,發展前景日益優越。由此可見,生產關系以及交往的擴大都是在生產力發展下促成的。
新形勢下,我國將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中國的發展不是一家獨大,而是在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讓世界各國能搭上中國的順風車,都能從中受益。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既順應了時代潮流,又充分展現了中國為人類做出貢獻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走什么道路問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關鍵在于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于改革開放,也必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而繼續發展。一個國家選擇走什么樣的道路,是由本國政黨和人民群眾尋找并決定的。中共十二大開幕式上,鄧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并且為人民創造出美好生活,就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指引下。新形勢下,我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得到了極大地提升,中國的發展前途同世界各國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更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一倡議在為我國自身發展開辟新天地的同時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不只是屬于中國的,它也是屬于并有利于全世界的。倡議雖由中國提出,但收益為各國共享。
獨立自主思想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但在新時代,它的意義仍然深遠。新形勢下,中國將把獨立自主的原則一直堅持下去,將一直堅定不移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斷被地擴大改革開放。在促進我國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同時,加強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使發展成果為世界各國所共享,從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2]《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頁.
[3]《毛澤東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頁.
[5]《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頁.
[6]陳先達:《陳先達文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3頁.
[7]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www.brfmc2019.cn).
[8]包心鑒.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和獨特優勢,[N].濟南日報,2019.6.14(A07).
[9]陳勇.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
[10]劉紅.毛澤東獨立自主的思想及其啟示,[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