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關鍵詞稟賦視角 需求 制度 互動
一、關于法律與市場關系的傳統觀點——稟賦視角的批判
該書開篇便對自馬克思·韋伯以來關于法律和市場關系的研究文獻中的流行觀點進行大致回顧,并對流行觀點的假說進行梳理與批判。
作者首先歸納出關于法律和市場關系的流行觀點“稟賦視角”的內容——將法律制度視同為類似于高速公路或水壩,一項經濟發展騰飛前的固定資產投資,一旦法律適得其位,將決定經濟的發展路徑,但自身卻不會變動不居。并通過分析其背后的四項假定:“(1)因果鏈條的單向性;(2)法律的外部非易變性;(3)法律功能的單一性;(4)在市場導向的社會中法律是唯一的治理模式”而提出質疑:(1)對于法律在促進經濟績效分析上忽略了法律是人類相互作用的結果;(2)非法律治理機制的重要性及與法治的緊張關系未被正面提及。
在此基礎上,作者批判了該觀點與現實的脫節——“無論淵源如何(特指法系差異),要使法律在支撐市場方面發揮有益功能,就應當適應現實情況而不斷演變?!辈⑦M一步反駁“既存的法律制度與植入的法律一樣都是活體,它們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可能會造成研究模型預期外的后果”,事實也證明“外部強加的法律制度,如果當地的立法機關未對此進行必要調試,絕少能夠契合東道國的實際情況”?!叭绻欠傻奶娲鷻C制可用更低成本發揮所需之功能,或者法律移植受到與東道國的功能、社會或政治需求無緊密關系的因素之驅動,則調試法律以增強其適應性的情形不太可能發生”。
二、反思法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作者在上述質疑、批判后,重構了一個法律與市場發展的動態概念。并指出,在支撐市場發展方面,法律發揮的功能各有不同,應當重視法律適應市場需求的屬性。作者提出,現實中的法律并非一項市場活動的固定稟賦,理解法律與經濟發展更優視角是將之視為“行為及策略性反應”的高度循環往復過程?!叭魏晤愋偷氖袌鲎兓紩岢鲂碌恼n題,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及同時恢復市場平衡,必須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每一次回應都反過來為市場主體創造了新的激勵。市場主體調整其行為以適應新的規則,并且將新的法律規則運用到極致”。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法律與市場處于螺旋關系中,分別構成不問斷的反饋回路的兩極。
該部分作者具體從四個角度展開論述:
(一)法律制度的組織模式
作者在這部分首先提出,與經濟成功息息相關的法律制度,并非都具有類似的組織形式。有些法律制度高度集權,極少主體參與立法執法過程;有些則更趨分權,主體擁有更多機會參與。由此影響法律的內容、解釋、運用、執行。即使同一法律體系內,不同國家也會在組織上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得出結論一應當關注真實世界中法律制度的差異以及經年累月的內部變遷,而非過分于符號性質的法律淵源。
(二)法律的多重功能
這部分作者批判了稟賦制度中關于法律單一性保護功能的觀點,并論證分析法律還具有協調、信號機制及增強信用的功能。同時從集權型-分權型,協調型-保護型兩個維度(集權程度與內部關系協調水平成正比;分權程度與法律保護水平呈正比)闡述法律功能的發揮。通過分析該四項功能的關系,指出“當法律于市場的諸多貢獻被遮蔽于‘產權保護的名義下時,便會失去很多的分析路徑”。簡言之,它會導致以下認識能力的減損——法律的其中一些功能可能與成功的經濟制度的其他關鍵特點存在緊張關系。
(三)法律的替代方式
作者提出“在任何一項功能中,非法律的替代機制都可能發揮著法律所承擔的任何一項功能”?!皻v史經驗表明,在規制經濟活動方面,法律無法優位于‘非法律手段,至少無法在所有市場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始終保持優先地位”。并舉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硅谷的發展以及當代后起經濟體的繁榮作為例證,指出法律或非法律措施都能支撐經濟活動的進行。
(四)法律的供給與需求
該部分作者基于“稟賦視角”存在的一個巨大缺陷展開:僅關注法律供給而忽視需求。事實上,法律的供給與需求問關系錯雜。法律需求會影響制度供給的有效性;而需求也同樣受制于供給。綜合上述對法律組織模式、多重功能、替代方式的論述而歸納得出,集權體制強調關系協調,行為主體因缺乏法律接近渠道而被迫尋求非法律治理措施,因而對法律缺乏需求;而分權體制培養著法律執行機制,主導于保護功能,從而推動主體對法律的需求。
三、制度剖析與法律變革
該書基于前述分析框架,展開六項具體制度分析:安然公司丑聞及美國接踵而至的法律變革、與德國曼內斯曼公司并購案緊密相關的法院受理管理層薪酬案、日本獲利們公司嘗試進行敵意收購及當前日本針對收購方防御而通過的相關指引、SK集團丑聞及韓國的—位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謀變行動、中航油危機及隨后中國和新加坡化解危機的舉措、俄羅斯以尤科斯事件為開端在控制自然資源方面所進行的斗爭。作者通過對上述經濟體公司治理中法律體制、權力配置的解讀,展開法律變革的相關探討。
對于法律變革,作者強調從“需求適應型”視角展開分析,由此在法律移植理論上,否認了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法律是外生于市場的因素、并且對立法的現實機制漠不關心”。相反,作者認可法律發展進程與特定法律制度有效性之間的關聯性,“對移植法律的需求之性質,以及其植入東道國制度結構中的進程,極大影響著移植是否以及如何產生功效”。此外作者進一步解釋,與本土法律一樣,支持當前治理制度的相關群體對法律移植的需求,會深刻影響著執法行為。換言之,只有移植的法律充分反映了被植入地的需求,從而使得植入的法律整合進當地法律制度中,二者相互契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執法效果。因此,當地的需求及其調整,是有效運用移植的法律制度的關鍵;只有當移植的法律成為法律和市場螺旋式關系的一部分時,它們才能在法律制度中發揮積極意義。
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于法律變革是否會導致全球法律趨同的問題以及法律標準化問題進行闡述。作者認為,法律的保護和協調功能難以通過移植實現;受到新規則影響的人們會作出各種策略性和適應性反應。換言之,全球化格局下法律治理模式會逐漸趨同,但并不意味著制度運行結果的趨同。因此,法律移植所帶來的標準化會削弱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導致法律與市場問的螺旋式關系被取代,因而對于標準化和法律融合的推行,應當更加審慎。
總之,根據上述三個部分的概括歸納,全書的觀點可簡單歸納為:(1)法律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法律是一種螺旋式的關系而非一種稟賦。(2)法律與非法律手段共同支撐著市場活動,過分關注標準化的治理模式。可能會導致在解決本國問題時失靈。(3)成功的法律制度,必須在承擔市場支撐功能的同時,充分適應市場的變化。
四、制度與需求螺旋互動關系下的法律移植——中國視角下的反思
法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稟賦視角下是靜態而片面的,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行為及策略性反應”的高度循環往復過程。當市場出現新情況,必然帶來新的課題,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及恢復市場平衡,需要對新情況作出回應。事實上,每一次法律回應都反過來為市場主體創造了激勵,而市場主體也會調整其行為去適應新的規則,并將規則運用到極致。在這樣一種反饋回路的機制中,法律則被要求同時具備“鏡子”與“剪刀”兩種功能。具體而言是指一方面法律要適應市場發展的客觀情況,迎合市場本身的需求,因時制宜地展開對市場新課題的調整規范,實現市場秩序的完善;另一方面,要求法律具有一定程度的預見性,能夠未雨綢繆,有計劃有目的地調整相應的制度設計,重塑、繪制新的經濟法律關系,推動經濟的有序發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各區域問的經濟互動進一步強化,商品經濟成為世界性、國際化的經濟運行模式,各國參與相同的市場規則,同構性程度不斷加深,因此全球范圍內的法律移植將會更加普遍而頻繁?!胺梢浦菜鶐淼姆扇诤?,為各國調整特定經濟關系提供了一個共同分析框架”。然而,法律移植始終隱含一個棘手問題——如何實現法律移植的有效性。其實這個問題從理念層面是清晰的,“沒有任何一項法律制度能獨一無二的與經濟成功相聯系”,“社會總是存在著各不相同的發展狀況和精神”,法律不能被簡單視作—項自足的規則體系,內生性的法律制度較之移植的法律制度能發揮更好的功效。因此,法律移植應當充分考慮被植入地的實際需求情況,將新制度整合入被東道主國的原生法律體系中,實現二者的有效契合。
基于制度與需求螺旋互動的關系而展開的法律移植,能夠減少對于法律與社會關系的拿捏失衡,避免將法律僅視作“被動的社會投影儀”而阻礙社會的進步與變革,或視為“肆意的裁紙刀”而造成對社會的過度修剪。具體到中國現實層面,對于被植入的法律而言,應當提高其內生性,提高法律對社會的有效回應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在與行為主體互動的同時完善中國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