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凇昂诵乃仞B”的物理教學必然對物理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素養;對教學資源有良好的組織、調控能力;愛崗敬業,多方了解、關心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意義的。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教師;專業素養;調控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 35-0047-03
最近聽了兩節課,在“天平使用”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兩位教師做了不同的處理。一位新教師是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從而了解天平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再通過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對學生掌握不清楚的地方進行一一講解,最后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強化訓練。另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處理有些不同,增加了學生活動:比較一個橘子的質量與一塊橡皮的質量,看誰大誰小。為此,該教師設計了五關,第一關:請設計比較方案,看誰的點子多?誰的點子妙?如需要器材,可以利用文具盒或教師提供的文具袋(里面物體含有硬幣、鋼尺、三角板等)中的器材。第二關:若想知道物體(如橡皮)準確的質量,對提供的器材,應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進?第三關:尋找學習高手,了解天平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第四關:尋找實驗高手,請利用天平測量一塊橡皮的質量。教師巡視,并利用手機拍下學生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再利用多媒體呈現,讓學生評價。第五關:實驗反思,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很顯然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教學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目前,新教師的備課主要側重于教什么,換句話說就是教教材,課堂教學中此類現象還是很突出的,教教材確實可以讓學生知道世界是怎樣的,但這只是傳授了知識。如果教師用教材來教,就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世界是怎樣的,還可以讓學生知道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的,讓學生成為一個既客觀又能理性分析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如果學生特別優秀,還可以讓他們懂得并嘗試如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那么,新教師如何設計出站位高的教學方案呢?為此,新教師應當:1.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2.對教學資源有良好的組織利用和課堂調控能力;3.愛崗敬業,要全方位了解、關愛學生。下面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分析探討。
一、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及基本教學技能。教師必須鉆研教材,研究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編寫意圖,能較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語氣高低適宜、教態自然大方,有親和力;不給學生貼標簽、平等對待學生,設法使師生關系融洽;實驗操作規范、板書板畫嫻熟;課堂教學趣中有序、愛中有嚴,這些都是物理教師上好課的必備條件。
除此之外,物理教師還要有好奇心、愛質疑以及能格物的素養。物理教師有好奇心才會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才會質疑,才會嘗試揭開奧秘,才會把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現象帶到課堂。
做有情趣的教師,教出有趣味的物理課。
二、對教學資源要有良好的組織調控能力
1.要能用教材教
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即對教材進行教學化處理,教材內容是教科書上呈現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在課堂上呈現的與具體教學目標相匹配的內容。分不清這兩者的關系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根源所在。
怎樣才是對教材進行教學化處理呢?就像相聲里面的“抖包袱”,故意制造懸念,引起學生或驚訝或好奇,然后再抖開“包袱”。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要引導學生“融”會貫通
倡導“問題互動解決式課堂”,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為目標,以合作探究為方式,互動共生,“融”會貫通。這樣的物理課堂有以下四個特征。
特征一,融人生活。以創設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真實問題情境為導向。用真實情境來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知道物理來源于生活,以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光的反射》的課題引入時,用魔術箱演示光在用紙板擋住的情況下仍可沿“直線”傳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沒有興趣就不可能引發問題,沒有沖突的問題就不可能引發深入的學習。
特征二,融入探究。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為核心。探究學習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同時科學探究已經納入“課程內容”。教學中需要有活動,活動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學生在試錯、糾錯中不斷完善自己,這樣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能知道為什么,這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例如,液體的壓強探究實驗中,教師沒有直接拿出壓強計,而是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動。
(1)試探究
師:能用帶橡皮膜的礦泉水瓶探究嗎?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試著探究,發現有困難。
生:深度變化不大時,橡皮膜凹凸程度覺察不出來;深度相同時,很難做到改變橡皮膜的方向。
(2)親創造
師:優化后要達到什么目標?
生:橡皮膜能轉動,橡皮膜形變能放大。
教師出示液體壓強計的一部分,演示可以轉動的橡皮膜。
實物投影:綁有橡皮膜的塑料盒。
師:當液體壓上橡皮膜時,塑料盒里的空氣通過小孔和橡皮管排出。
師:出示液體壓強計的U形管,液面高度差很大。
師:同學們能想到放大橡皮膜形變的辦法嗎?
生:將兩者組合起來使用。
師:組合是創新的重要方法。
師:國家提倡“創新”。創新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并不神秘,組合就是一種創新方法。
師(演示):橡皮管套人U形管,壓橡皮膜,U形管內的液面發生變化,壓強越大,液面高度差越大。
師:將橡皮膜的形變轉換成U形管的高度差,體現了轉換法的思想。
(3)再探究
學生探究,分三組進行匯報:在同種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同種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沒有慢就沒有多,探究活動能生成資源,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要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探究學習是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的主要路徑。
特征三,融入問題。以“就物說理、以物論理”為基礎。教學中需要有實驗探究,需要有探究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呢?問題的設計很關鍵,沒有問題不能引發學習,沒有追問就不可能引發深度學習,教師要學會用問題來引領探究。
例如,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中,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
問題1:要使小車在水平桌面上的運動維持時間長一些(運動得更遠),有哪些方法?
問題2:影響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3:只探究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應控制什么因素相同?如何控制?
問題4: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操作?實驗需要注意什么等?
引導學生推理總結得出結論。
問題5:如果水平面非常光滑,小車受的阻力如何?運動距離又怎樣?
問題6:小車不受摩擦等阻力,它將怎樣運動?可以推理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問題驅動,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物理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特征四,融入技術。板書設計,體現教師的中心思想。以可視化工具與學科高度融合為手段?;又?,教師采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走向深處。深度學習要發生,就需要師生、生生、生本的全面交流、互動。怎樣實現教學場景的動態對接,促進展與評的高效進行,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要用得適時、適當,讓它與教學高度融合。例如手機投屏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三、愛崗敬業,要全方位了解、關心學生
1.找準學情,心中有生
教師不僅要關注好“起始點”,還要根據教學中學生的學情做好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不要為了完成進度而教,要以學定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走到學生中去,根據學情做出判斷和選擇,要學會“一心多用”。
2.重視板書,心中有綱
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是否到位,就需要使知識由碎片化變為結構化,使解決問題的方法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板書就是最好的提煉和總結,板書也是技術活,大家要重視。
3.落實素養,立德樹人
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既能讓學生考出高分數,又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最好的教是聽,最好的學是說”,教師要學會蹲下身子,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專注地聽、智慧地應。課堂教學的前階段是學生跟著教師走,后階段應該是教師跟著學生走,一節課下來教師如果有出汗、紅臉的感覺,這將是一節師生都獲益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教師要儲備更多的知識與智慧來應對課堂上出現的許許多多生成性的問題。驅動學生思維,提升教師的能力。
新教師上課還應注意一些小的細節。課堂上要有儀式感,上課前、下課時要相互問好。課前學生能準備好與上課相關的物品;課中能記筆記、認真完成課堂作業;課后及時反思總結,整理錯題本。在實驗室,教師要讓學生做到東西哪里來還到哪里去,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這些都是為了培育人、培養人,大家不要忽視。
總之,課堂教學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能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能讓學生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把知識融人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所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是有用的。讓知識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讓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