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靜
摘 要:語文是我國獨特的教學學科之一,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語文學科中蘊含著更多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等知識,因此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文知識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從而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雖然有培養傳統文化的意識,但缺乏相關的技術創新,導致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得不到提高,因此相關教學技術的創新,保證了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弘揚和傳承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8.005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交流的工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心正在向傳統文化轉移。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在逐漸增加,但僅僅依靠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許多教師在傳統文化滲透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從現狀分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情況不容樂觀。
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可以教會學生尊老愛幼、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寬容友愛,讓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做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課文的文本內容進行解讀和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學會如何寫作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還要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抓住機遇,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首先,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學生也可以學到很多好的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對學生和社會的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最后,要進行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也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利于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二、在語文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1.老師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傳統文化遺產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們的生活或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遺產的存在,例如京劇、雜技表演、過年剪紙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也有關聯,比如中秋節和重陽節。這些節日很有意義。這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意義和故事,小學語文老師需要提前了解,然后告訴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學生可以思考這些節日的意義,讓學生分組討論、講述。最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敘述進行評價,鼓勵學生有信心,從而更積極、勇敢地回答問題,從而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的講課中加入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喜歡上傳統文化知識。然而,一些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課本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記住漢字、背誦古詩詞、談答題技巧等。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能使學生學好漢語,他們對漢語的學習是膚淺的。漢語教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之一。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學生就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所以教師也應該經常學習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
2.營造氛圍,拓展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沒有活躍的課堂氛圍,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表情的變化。當學生們活躍、興奮的時候,他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傳統文化中最難理解的部分。當學生感到疲倦和無精打采時,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詩歌、歌曲和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北京的春節》,這是一篇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文章,沒有故事的趣味性強。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用圖片和文字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還可以提前收集不同地區與春節有關的各種風俗習慣,并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豐富課堂內容。這樣,學生們不僅可以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可以了解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習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春節之外尋找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習俗。這樣,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還學習了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各種節日和風俗習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會主動深入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
3.重視課外閱讀,強調“大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培育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來完成。因此,在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全面合理的閱讀計劃。首先,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然后為每個學生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對不同的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閱讀管理,讓學生充分閱讀與傳統知識有重要關系的書籍。最后,在閱讀了相關書籍后,教師要組織相關的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讀過的書,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讓他們的閱讀從一開始就直接經典。
4.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因材施教
選擇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就像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尋找前進的方向。不是所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作品都適合在小學閱讀。因此,我們在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書籍時要慎重。既要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使讀物包含做人做事的真諦。
5.結合精妙的漢字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貢獻的瑰寶。它們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讓學生接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這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注意的問題。例如,筆者在上《秋天》一課時便在教學中充分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筆者讓孩子們通讀全文后, 重點給孩子們解讀了三個生字:子、人、大。筆者出示了三個甲骨文字體讓孩子們認讀,然后引導孩子們理解三個漢字的成字原理與意象:“子”站不穩, 是需要保護的人;“人”是勞動的樣子,這正是人類進化與發展的主要特性;“大”像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真正長大的人,是有責任感、身負民族或人類使命的人。緊接著根據“大”字,還給孩子們講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即增強了孩子們對“大”字的記憶,也使學生領略了中國古代神話的魅力。在這節課上,為了加強孩子們對漢字的記憶,為要求幾個孩子在舞臺上用身體展示一個新的漢字,然后臺下的孩子們就可以閱讀和閱讀了。在生動有趣的互動表演中,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笑容。
6.對傳統文化教學資源進行拓展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傳統美德,從而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修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鼓勵學生積累和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諺語、古詩詞,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這些知識,使他們了解到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詩詞和名著,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高尚人格,開闊眼界和胸襟,提升品格和情操,從而提高語文素養,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比如在學習《觀書有感》一詩時,讓學生體會古人對知識的渴望,以及“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進步”這一深刻的哲學道理。如學習《石灰吟》一詩,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句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高尚節操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的美好品質。再比如,學習“鼎力相助”這一成語時,學生對于“鼎”字的理解上會存在偏差,認為為什么不可以用“頂”來代替。這時候教師可以進行知識拓展講解:“‘鼎’是有由來的,在我國古代的青銅文中,其被視為立國的重器,代表著國家權力的象征。而‘鼎力’從字面進行理解,指能扛起三腳架的力量,其意義在于贊美他人。”通過這樣的拓展教學,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糾正對課文的誤讀。同時,他們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使之更好地傳承,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7.用寓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寓言故事是小學生喜歡的,一般是由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寓言故事可以使學生發笑,但他們無法理解故事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特點表演,結束后,老師可以問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故事的意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今后,學生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小學生是我們未來的接班人,小學語文教育對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前瞻性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繼承傳統文化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武衛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內蒙古教育》2019年第15期。
[2] 梁衛南《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討》,《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0期。
[3] 林玉蘭《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析》,《學周刊》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