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棟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在小學語文開展活動的時候,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在學習的時候,老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本文將圍繞在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將傳統文化滲入其中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02
中華傳統文化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變遷,傳統文化也在與時俱進,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不同,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吸收其他國家文化優秀的部分,讓學生們可以體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作為小學生,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使得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通過傳統文化提高學習效率。傳統文化作為優秀文化之一,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傳統文化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擔負起重要的使命,在講解語文基本知識的時候,要融入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思想品德。
一、傳統文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掌握寫作手法,還要讓學生通過課文傳達的知識,感悟到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語文知識,感悟到文章中蘊含的哲理,讓學生可以學習到做人的道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最深厚的軟實力,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特點,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著文化自信,一直在國際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傳統文化發展到其他國家,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語文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媒介,一直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在學習小學語文的時候,不僅是要學習文章,還要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理解,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學習中,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教學。
二、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
1.從現實中普及傳統美德
藝術來源于生活,語文作為藝術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可以掌握更多語文學習技巧。自從開展語文教育工作以來,一直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是說這樣的方式不好,畢竟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的,不是要完全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要創新教學模式,采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例如在學習《父愛之舟》這一課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父親在生活中對自己是如何體現父愛的,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脈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文章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文章對父愛的描寫,潛移默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2.在興趣中滲透傳統文化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文教學的時候,身為語文老師,可以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挖掘和培養,立足于興趣展開語文教學工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學習到中華傳統文化。漢語雖然作為我國的母語,但是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高,這不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問題,而是教學方式的一些局限性導致。因此,老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興趣學習到語文知識,理解文中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如果失去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煩語文課堂,甚至會有排斥的心理。
例如在學習《四季之美》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挖掘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有的學生喜歡繪畫,那么就可以用畫筆畫出學生心目中的四季景色;有的學生喜歡朗誦,那么就可以通過閱讀方式,加深對文章的印象,強化學生的感悟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降低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可以愛護地球珍惜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語文教學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3.在閱讀中普及傳統文化
閱讀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方式,老師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教材中發現傳統文化,從而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老師應該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拓展閱讀方式,增長學生的見識,增加學生語文知識的儲備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幫助學生更加理解文章內容,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例如老師在講解《月是故鄉明》這一課的時候,首先要對文章中的生字進行講解和認知,然后老師可以推薦幾本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了解什么時候月亮最圓,什么節日是需要一家人團聚的,讓學生可以了解中華傳統節日,在閱讀中滲入傳統文化。
4.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養成良好文化素養的關鍵時期,縱觀該階段的教材可以發現,該階段所編選的材料均由傳統文化構成,可見國家教育行業對學生傳統文化培養的重視程度。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從教材中挖掘出具有文化知識背景的內容,并利用教材中的內容,來加深學生對教材的中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僅要從語文字詞出發、從詩句出發,還應當從閱讀內容等角度考慮。在開展教學時,應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將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滲透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及蘊含的內容,從而推動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5.延伸到課外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不能局限于課內教學,因為傳統文化所覆蓋的面較為廣闊,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有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在教學中弘揚傳承文化,教師必須做好課外知識的拓展。讓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做好課堂外的延伸,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找相關主題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說學生們喜歡聽傳統節日的由來,則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找一些有關節日的閱讀內容,讓學生進行課下閱讀;或者是讓學生通過課外積累的方式,在課下利用互聯網、電子書籍、圖片等形式搜集有關于傳統文化的對聯、窗花、語句、故事等。然后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將該內容分享給其他學生,以便于學生能夠更深刻的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認識民族的發展等。在分享知識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品格,提高了學生的品行素養,對學生日后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性作用,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最終達到讓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 可見,教師在把經典融入課堂中時,應當具有較高的靈活多變性,把握好學生課余時間,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外學習活動中,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對日后的語文學習,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老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正確的知識,樹立合理正確的學習觀,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學生要繼承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彭慎惠《讓小學語文課堂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搖籃》,《語文課內外》2019年第32期。
[2] 李佩芝《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及策略研究》,《課外語文》2019年第6期。
[3] 吳雪玲《君子之行,始于詩情間——核心素養下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