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秀
摘 要:文化是民族最為寶貴的財富。在新時期,網絡的普及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這也使學生所面臨的文化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需要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能夠通過對母語課程改革的方式來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在接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能夠正確認識民族文化。語文課程當中包含著我國的漢字文化、語言文化以及詩詞文化,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課程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也要主動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浸潤。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語文課程 融合 實踐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11
一、創設文化情境,傳遞主題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他們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具體的文化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場景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這個基礎上將課程內容的主題情感挖掘出來。這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教材內容,主動尋找與發掘傳統文化元素,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使他們受到思想教育與文化熏陶。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具體的學習內容來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與學生一同探討文章內作者的情感,幫助學生在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道德修養。比如在學習《黃河頌》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來營造文化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黃河的雄偉與壯觀。在這個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贊頌黃河英雄氣概的同時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
二、挖掘課文內涵,提升思想境界
初中語文教材當中包含了多種類型的文章,其中所涵蓋的文化題材也比較多樣。這其中有很多詩詞等內容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這些文化元素來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當前,很多學生的生活條件優越,在家庭生活當中受到父母的寵愛,缺乏感恩之心。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在語文課程教學當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挖掘課文內涵來感化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形成崇高的人格與品質,能夠認識到自身在家庭生活以及在社會當中的責任。比如在學習《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當中作者表達對母親情感的句子找出來反復閱讀,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思念與敬愛之情。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游子吟》《短歌行》《歲暮到家》等表現母愛的經典古詩詞,使學生認識到母愛的偉大,意識到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
三、提高語文素養,體悟民族特色
在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還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認識到語文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學習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對文化進行探索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將文化的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其中吸取養分、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提前搜集資料,了解我國各個地區橋梁建筑的特點,感受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這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能夠對文化形成全面化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師生一同總結我國石拱橋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工匠精神。
總的來說,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有很多表現傳統文化的內容,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這些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挖掘文化因素,體味文化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習內容增加課外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學生樹立起民族自豪感,促進語文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鄭百藝、王彤、周燕妮《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功能性認識——以長春市部分初中學校為例》,《教育現代化》2016年第20期。
[2] 唐舒敏《品味古典詩詞意蘊,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從傳統文化視野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功能》,《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