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摘 要:高中語文是學生學習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老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生需要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語文老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本文將圍繞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道德素養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15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學習語文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可以學習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實踐中需要將傳統文化和語文知識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無論處在哪一個年齡階段,興趣都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講解課程的時候,語文老師應該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教學重點內容,立足于興趣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老師需要開動大腦,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使學生可以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學生的成長環境和興趣愛好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深度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不僅讓學生可以學習到理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2.語文教學缺乏傳統文化滲透
以往的語文教學方式僅僅是老師按照教案上的內容講解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優勢的發展,老師只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并沒有形成深層次的認知,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工作起到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3.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大部分的老師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出來的結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指導性作用,不能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好,畢竟也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具有一定的教學優勢。但是素質教育水平在不斷發展,教學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語文老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掌握學習技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傳統文化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的學生會因為相距甚遠,很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傳統文化的范圍比較廣泛,老師在講解語文課程的時候,應該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可以利用傳統文化提高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感悟,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高中語文進入了一個新的學習階段,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認為語文知識較難,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語文成績不理想,除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還因為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講解語文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踴躍發言,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使得學生可以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構建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營造活躍的學習環境。
3.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語文成績在高考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毫不夸張地說,語文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將傳統文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學習是一個動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學生自己的堅持,也需要老師的幫助,讓學生可以積極投入語文學習中,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傳統民俗、傳統知識等,老師可以在講解語文課程的時候,融入其中一部分的知識,讓學生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以后學習語文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1.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按照教案上的內容講解語文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展,語文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對語文課程進行講解的時候,老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
例如老師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教學內容時,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燭之武臨危不亂的愛國情懷,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將語文知識以視頻的形式,直觀呈現給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可以了解主人公保家衛國的精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對學生的精神進行了培養,讓學生可以具備愛國意識,展現愛國情懷,對學生的人格進行了教育。
2.利用名著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環節,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老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通過拓展閱讀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老師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通過閱讀名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紅樓夢》,讓學生對賈王史薛這四個家族有清晰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對名著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對名著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閱讀經典名著的重要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3.立足語文課本進行教學設計
語文課本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老師應該樹立大局觀念,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講解語文知識不僅僅是對語文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還要挖掘語文知識背后的內涵和精髓,老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幫助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內涵和精神。
例如老師在講解《勸學》這一課的時候,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可以愛上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這樣的教方式讓學生可以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加強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曾群峰《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第8期。
[2] 范志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年第36期。
[3] 梁江泳《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策略探析》,《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