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琪
摘 要:調查研究發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缺失”的現象。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智慧,是值得被傳承和發揚的文化精華。小學階段是英語啟蒙和挖掘興趣的時期,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的階段。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導入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有效進行英語相關語言知識的教育,也能增強小學生的文化積淀,是值得重視和提倡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據此,本文重點分析小學英語課堂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然后針對性地探討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方式,以期對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出可行性的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 傳統文化 對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21
我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異同。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地引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化意識,為其“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還較少被提及,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缺失現象還較為嚴重。本文將就此探討小學英語與傳統文化的對接策略,以期對改善此現狀做出參考。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缺失的現狀及原因探討
調查研究發現,現如今的英語課堂有一股濃濃的西方味兒,學生對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等習俗如數家珍,極為熱衷,可對于端午節、清明節的由來卻不甚了解,更不用說傳統文化的西方表達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小學英語教材缺少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英語教材是學生接觸英語學習的直接工具。英語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缺失直接引起小學英語學習中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嚴重。目前大多數小學英語教材過于關注西方文化,極少涉及中華傳統文化。教材內容對傳統文化的忽視,直接導致教師忽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進而引起小學生也對傳統文化逐漸淡忘,甚至漠不關心。
2.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夠重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傳授教材相關的知識內容,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在文化方面,直接傳達的也是西方文化,根本沒有意識到應當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中。因此導致學生即使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也沒有機會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更多關注分數,把大多數精力放在提高成績和升學率上,并沒有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的學習和教育過程中。往往滲透傳統文化的力度不足、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導致小學英語的教學效果比較有限,無法真正意義上體現出應有的兩者融合和對接的作用和效能。
二、小學英語與傳統文化的對接策略
1.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未來棟梁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使命。作為學生學習之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師應當首先從思想上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把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巧妙滲透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做到既完成基本的英語教學目標,又讓學生學會中華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進行傳統文化的輸入,為其提供相對應的啟發和指引的作用,同時使其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以此更有效地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和目標。
2.因材施教,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適時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來的燦爛的文化瑰寶,是值得傳承和發揚的文化精華和寶貴財富。教師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在小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性地融入相關內容,以此更有效地加強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的理解,更深入地掌握相關內容,與此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讓學生對于不同文化內容有更深入的認知并且進行對比思考。讓學生對不同文化內容形成對比思考,有助于學生形成辯證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學生健全的人格的養成。
例如,現在多數小學生對西方的節日極為熱衷,而對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卻了解不多。很多小學生只知道春節收紅包、收壓歲錢、貼春聯、年夜飯、拜年等習俗,卻對其來源和所包含的意義不甚關心,知之甚少,更別提用英語表達出來了。那么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可以有意識地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于西方節日,按照教材內容適當講解,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也應當做到適當的導入和滲透,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例如,在學習圣誕節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入“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加以對比學習。通過介紹春節的來歷、春節的節日習俗以及其所蘊含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內容,來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理解,進而引導學生能夠用辯證的思維來對待中西方文化,不但鍛煉了學生相關的句式和英語表達能力,也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接受能力,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準到位。既能引導學生將所學傳統文化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其活學活用的能力。
此外,教師也可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讓其搜集春節相關的英語表達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思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相比圣誕節,春節離中國學生更近,更貼近生活,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這一系列的嘗試能夠大大增強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推崇的教育教學方式。同時,對于小學英語和傳統文化進行對接而言,也能夠呈現出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3.開展靈活多樣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靈活多樣的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盡可能地發揮不同教學手段的優勢,來使教學效果最大化。課前,教師可安排學生圍繞將要學習的相關傳統文化課程主題,在網上或圖書室等搜集相關資料,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提前了解,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率。課中,教師可將傳統節日的傳說、小故事等以英語的表達方式來導入課堂,同時,輔以圖畫、視頻,使其更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在透徹講解的基礎上,給學生安排對應的課下練習,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再吸收。
例如,在介紹春節的時候,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前安排和指導學生把新年作為主題進行針對性的布置,讓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寫出相對應的新年祝福語等,這樣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和英語氛圍的熏陶和指引。學生動手制作,進一步明確自身的想法,同時根據自身的展望進行未來的規劃,還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課堂學習做準備。課中,教師可以增加提問環節,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參觀當地的傳統文化景點和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風俗手藝等,或者教師倡導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話劇等,讓學生能夠更積極有效地投入其中,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從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去深刻理解相關的文化內容,更深入地理解和認知小學英語和傳統文化對接的奇妙之處和兩者融合的魅力。
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充分看出,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有效的對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兩者實現深層次的融合和促進,以此為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顯著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實踐的過程中要落實各項對接策略,確保學生的基本特點能夠得到充分的考慮,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對接和完善,以此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更高質量開展,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明東、陳倩《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2] 溫軍超《中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相融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基礎外語教育》2018年第2期。
[3] 孔憲遂《試論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的啟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