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網絡金融是傳統農村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而成的產品,農村網絡金融能加快鄉村地區金融產品創新,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并對解決“三農”問題起到重要作用。但我國存在農村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監管不足等問題,成為農村網絡金融開發的障礙,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改善措施,如完善農村征信制度、加強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嚴格實行農村金融市場準則等,以此推動農村金融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征信
[中圖分類號] 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22-3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在國內各行業的發展,傳統的農村金融制度逐步融入大數據、云計算、衛星地圖等一系列技術,從時間到空間都打破了傳統的農村金融業務限制,推動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完善及市場升級。如今,雖然網絡金融技術在我國各個領域均發展很快,業務模式多樣,但與傳統的農村金融相比,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針對現有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成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特有的產物。憑借互聯網金融特有的策略與運算方式,使其迅速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并且隨著其不斷發展,我國已出現各種各樣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1]。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主要有3種:第一是傳統的農業企業與互聯網金融相融合的金融模式,通過運用云數據將互聯網金融技術融入農村企業的各個生產過程中,以此形成一種簡單、迅捷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第二是以P2P平臺為基礎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這種金融模式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個人小額借貸的新型金融借貸模式,其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與農村產業相融合,并且對農戶的信用數據進行分析,快速打入農村金融市場,合理有效地將資金提供給農業產業;第三種是基于互聯網綜合電商平臺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基于其特殊的大數據信息及技術優勢,綜合電商平臺以鏈式農村金融服務為基礎,如通過該平臺將金融轉移服務提供給客戶,其中最為著名的領頭企業為阿里巴巴、京東等。作為我國電子商業的巨頭,阿里巴巴公司采用了“三大戰略”——金融、數據、平臺,并提出千縣萬村計劃,將實體經濟轉變為在線服務,將供應鏈下線至農村金融市場,帶動農村金融行業迅速發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技術深入滲透農村金融市場,使網絡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展,并且對互聯網金融加以開拓、創新,大大增加了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用戶數量,同時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規模,使得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洼地規模逐漸縮小,不斷擴大農村網絡金融市場。如今,互聯網金融已成為一種新興的財政力量,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國家政策鼓勵農村網絡金融發展,加快農村金融網絡機構的創新速度,使得互聯網金融業得以迅速發展。
2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信用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農村社會是一種熟人制社會,農民之間存在一定的信任關系,也存在著深刻的地緣和血緣因素。互聯網金融體系難以在熟人社會建立傳統的刷臉、親緣信用體系,而是建立在一種新的信用評分體系基礎上[2]。因此,新的信用系統為農村網絡金融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目前,農村信用系統建設比較落后,一方面農民信用系統建設相對落后,有的甚至沒有銀行開戶信息,調查農民信用系統的狀況面臨很大的難題;另一方面區域信用系統建設出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在信用系統建設速度上,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比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慢得多,長期以來將加劇不同地區信用系統建設水平之間的差異,對農村地區的金融協調和統一發展將會產生很大影響。
2.2 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落后
大多數農村地區沒有引入互聯網技術,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基礎設施太少,甚至一些農村沒有基礎設施,不能推動農村技術在鄉間普及,因此互聯網技術落后于城市區域。例如,農民與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但是對互聯網金融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ヂ摼W技術的發展,是農村地區網絡金融發展的基本條件,目前我國農村顯然沒有這樣的條件可供選擇[3]。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廣大農民對國家政策、貸款和金融產品的優劣點不夠了解,在農村金融機構向農民放貸時會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同時,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農村數量較多、分布較為分散,使得農村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嚴重失衡,在金融網點和機構分布上部分偏遠地區較少或幾乎無金融網點,使得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不能全面覆蓋較遠地區的農戶,這些農民想要購買金融產品或購買黃金產品比較困難。獲得金融服務,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費用,也會導致農戶融資成本上升。
2.3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不成熟,金融欺詐事件頻繁發生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可以大大縮短農村金融發展進程,但是增加了農村電商平臺供應鏈兩端組織能力的難度。農村電商化順利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電商平臺的線上和線下組織協調能力。例如,在融資環節,農民群眾對于金融方式和運行模式較為生疏,因此融資就無從下手,同時農村電商的人力資源有限,無法像金融實體店那樣詳細講解,是導致農村金融轉型緩慢主要原因之一;在銷售環節,一些個體電商缺少完整的農村金融產業鏈的支撐,相關信息不完善會導致雙方無法有效聯合,加之離散電商對產品管理和交通等方面的成本壓力較大,不能體現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農村電商優勢。此外,農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自然環境、季節、時間和空間等不可控性因素影響著農戶生產,而農戶本身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信息不靈敏的缺陷,不利于農民借貸。
3 促進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
3.1 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加強金融安全監管
我國農村經濟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基本是家庭生產,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較后,單個農戶家庭生產資金投入較少,造成許多金融機構因考慮成本費用而不愿在農村地區設立營業網點[4]。由于農村網絡金融業務發展緩慢,在安全和運行機制上有所欠佳,農村互聯網金融中的激勵、懲罰等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存在技術投入和研究方面的問題,以此保障農村互聯網金融安全。因此,要加快對農村金融的數據監管和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改進農村的信用市場和征信制度。與此同時,要大力支持征信企業發展壯大并參與建設農村征信系統建設的相關工作,通過深化征信系統改革,實現鄉村社會信用征信體系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深平臺對監管機制的認識,而且要增強平臺的風險保護意識;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中的爭端處理機制,對違反規定的平臺加大處罰力度,保障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此外,應針對電商平臺業務推廣及運營中的一些不合法行為,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來約束電商平臺,對一些違法平臺加以懲罰,包括罰款或強制退出等措施。
3.2 加強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加大宣傳力度
互聯網技術落后,便不能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對此,國家應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幫助農村建立完善的網絡系統,引進互聯網金融技術。隨著網絡技術不斷普及,農民使用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進行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等,以促進農村網絡金融發展。首先,加大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宣傳與推廣力度,培養農民正確的信用觀念,頒布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農村信用社、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農村網絡金融發展,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在農村地區定期舉辦農村金融的科普教育演講,并且派遣互聯網金融專業人員在農村授課,向農村群眾說明金融模式在農村金融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作用,針對農村金融需求較高的人員要做詳細的講解,使農村互聯網金融得到農村人民的接受與認可[5]。與此同時,要注意利用教育和懲罰相結合的手段,轉變農民對互聯網金融長期以來的信用認識。一方面,可以通過限制對有失信用行為的農民貸款,并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另一方面,針對受過教育的農民,根據其失信量,在幾年內可以禁止向他們提供金融服務。
3.3 嚴格實行農村金融市場準則,加大對農村網絡金融的監管力度
農村互聯網金融通過對金融資料的整理、分析和預測,以此形成客戶金融資料的參考標準,降低了農村地區獲得金融信息的成本。例如,淘寶、京東等網絡電商平臺,通過整理、分析農村人民的網絡使用及消費情況,對此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可以作為農村人民貸款和還款的參照標準。在如今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互聯網金融依靠傳統的村鎮銀行、商業銀行為主體,將農村互聯網金融作為建設和發展為主體,模仿城市金融的發展方式是不合理的[6]。農村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從相關企業中挑選員工,在基礎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知識等方面進行培訓,以達到提高農村金融平臺員工素質的目的。還可以采取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學校教授理論知識,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實踐平臺,從而達到培養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模式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4 結語
農村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快速發展,為農村“三農”金融服務機構提供比較方便的農村資金信息融通服務平臺,為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我國農村地區網絡金融信息系統建設是促進農村貧困地區互聯網金融事業發展的有力理論依據,可引導農村金融快速發展。同時,根據農村網金融發展狀況,合理規范農村金融發展,使得農村金融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建立全新的發展系統,在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網絡金融對農民和農村發展提供了方便,同時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中正,謝思.推動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0):168-171.
[2]趙燕妮,馮志勇.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問題與戰略對策[J].世界農業,2018(2):47-52.
[3]林莉芳.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9(2):85-87.
[4]趙凌.“互聯網+”環境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路徑研究[J].時代經貿,2018(14):10-11.
[5]楊啟.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特征、發展障礙與對策路徑[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3):124-128.
[6]張瑩,許婷.“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金融創新及風險控制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18(9):3-5.
作者簡介:王鑫玉(1994—),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