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懷文 陳楨楨 儲潔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在當前“互聯網+”理念不斷推廣的背景下,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進行線上銷售逐漸走入了果農的生活,影響著果品種植、經營與銷售。以江西贛州臍橙為例,基于贛南臍橙主產區寧都縣與信豐縣121位果農的實地調研數據,探究互聯網應用對農戶生產和銷售行為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表明互聯網的使用對臍橙種植果農的生產成本會產生顯著影響,但會顯著影響農戶銷售價格和銷售半徑,以及農戶新技術的獲取和采用。
【關鍵詞】臍橙;互聯網;生產成本;銷售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長久以來一直經營著傳統農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都表明推動中國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已成為當前國家工作的重點。
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如何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銷售和推廣當中顯得尤為重要。 “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網絡營銷模式能夠徹底改變傳統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對時間和空間的依賴,壓縮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時間成本,拓寬農產品銷售區域,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也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核心指引路線。同時如果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不斷創新農業技術,將互聯網與農業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形成相對完善的推廣模式,那么將能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穩定開展。
綜上,本文欲著手研究互聯網對農戶生產銷售方式的影響。一般意義上“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僅指由農戶自主生產,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獲取信息和售賣農產品的生產模式。后文安排是:第二部分是相關文獻的研究綜述,第三部分是計量經濟模型與數據,第四部分是實證結果與分析,最后是總結與政策啟示。
1 文獻綜述與理論機制
“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是脫貧攻艱和全面小康社會重要內容,而該模式實質上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種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學者也對此展開了各方面的研究和討論。
“互聯網+農業”模式就是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的很好的農業發展模式,借助現有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農業資源進行整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為更多的人帶來就業機會,體現出產業化、智能化和全體化的特點(范雪梅,2020)。它對于農業生產有多方面的影響,從現有文獻來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互聯網+農業”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影響。趙合清( 2017)從提升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擴大農業活動范圍、完善服務體系這幾個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農業”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張霞( 2019)認為“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是中國農業增長的主要途徑,在促進農業增產和高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 “互聯網+農業”能夠指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劉玉忠( 2015)指出“互聯網+農業”是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從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升級傳統農業產業鏈,改變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并且,互聯網加入農業生產,能夠引起生產要素在農業三產業上的重新分配,加速規模化經營和小城鎮的建設(葛顏祥,2001)。李國英( 2015)從農業生產資料服務、農業服務企業、農產品銷售和農業金融四個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基礎,以及互聯網對農業產業鏈的改造。
第三, “互聯網+農業”能夠提升農業銷售效率,降低銷售成本,也即“互聯網+農業”中的一個模式——綜合運用互聯網營銷的電商模式(余天霞,2018)。同時,農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利用互聯網雙選平臺,實現了農產品信息的公開和共享,全面提升了雙方的工作實效,使得中國的傳統型農業逐步過渡到現代化農業,實現了更高程度的發展(劉寶磊,2020)。
從前人研究成果來看, “互聯網+”對農業本身的影響的研究已經十分全面,它對于農業經濟、生產和銷售結構等都有一定的影響,能夠改善農業生產的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等的獲取途徑,并能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與管理效率等。互聯網對于農戶的生產和銷售行為有一定的影響。而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可作進一步的探究,所以本文將基于前人對于“互聯網+農業”的相關研究,分析互聯網對于農戶的生產和銷售行為的影響,并從互聯網與農業已有的聯系人手,即新技術信息的學習與運用,生產過程及成本投入以及線上銷售與推廣三個方面,以此探究“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對農戶生產銷售的影響。
2 計量經濟模型、數據與變量
2.1 計量經濟模型
為分別研究互聯網對農戶生產和銷售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的計量經濟分析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互聯網的引入(D)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包括每公頃生產成本、單產和新技術采用的影響;其次是互聯網的使用(D)對農戶銷售行為的影響,具體包括銷售的最大半徑和銷售價格。
具體而言,本文擬采用的計量經濟模型為:
(1)式中,Yi分別表示每公頃生產成本、單產、新技術采用、銷售半徑和銷售價格;Dt表示該農戶是否使用互聯網;xi表示一系列影響因變量的其他可觀測因素,其中,當因變量為每公頃生產成本和單產時,其包括地塊特征,農戶特征,區域特征等當因變量為新技術采用、銷售半徑和銷售價格時,其包括農戶特征和政府政策;εi表示擾動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農戶的收入與其生產和銷售過程密切相關,本模型中的控制變量采取農戶是否為貧困戶和是否做生意這兩個虛擬變量來衡量其財富稟賦,而非農戶收入水平;另外,本模型還控制了縣級層面的虛擬變量來控制區域特征。同時,為了解決線性模型中的異方差問題,本文在實證分析時采用了穩健估計方法。
上面方程中各變量定義及基本統計量見表1。
2.2 數據與來源
為了對以贛南臍橙為代表的江西贛州臍橙生產和銷售的狀況有個全面了解,本研究在江西省贛州市的寧都縣和信豐縣等臍橙主產鄉鎮進行了實地調研,對當地臍橙種植戶主進行問卷調查。實地調研時共訪問臍橙種植戶160戶,由于存在拒訪、語言不通、理解偏差和信息不對稱,后期為了盡量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對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審查和篩選,剔除漏項、異常值等無效問卷后,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21份。
2.2.1每公頃生產成本。由于臍橙屬于多年生林作物,所以在涉及到成本投入的部分,本研究詢問了一整個生產周期的投入。不僅詢問最近一年的生長狀況,還詳細詢問了種植當年、第二年、第三年、之后結果前每年平均、開始結果后每年平均的生產投入情況。同時對于核心成本變量的選取,為了保證調研的準確程度和計算的精確性,本文細化為六個部分,分別是:林地成本,物質投入成本,雇工投入,銷售投入,基礎設施投入和機會成本投入。
每公頃生產成本相關變量的說明與描述見表2。林地成本包括林地總租金、從他人或村集體處承包費用、樹苗價格。物質投入成本包括化肥、除草劑等,對化肥種類進行細分(包括復合肥、有機肥、氮肥等),按類別詢問每次用量,每公斤單價,一年總次數來計算總成本。對除草劑詢問每次斥量,單瓶含量及價格來計算總成本。雇工投入成本中雇工用途為除草、修建、采收等日常工作和企業運營所需管理人才等;雇工分為短工和長工,對于短工計算其單天價格及工時和雇用次數,長工計算其一年內總支付工資,最后相加得到雇工總費用。銷售投入指從采摘到售賣環節中的交通運輸費用。基礎設施成本包括水路管道、防風林網、園區道路、灌溉設施、果晶處理車間等園區或工廠的建設費用,為避免時間效應帶來的成本分攤問題,基礎設施成本直接加到年均總成本上,作為固定沉沒成本計算。機會成本包括種植臍橙前該地塊每年平均能獲得多少純收入和如果該地塊不用于種臍橙而用于出租每年可得的租金,即計算地塊本身的價值。
2.2.2 新技術采用。本研究設定了10個通過互聯網可學習到的新興技術,分別是綠肥使用、擴穴改土、定植溝回填、高位定干、果實套袋、果實分級板處理、間作與生草栽培、化學改良,生物緩控,增施有機肥來阻控土壤酸化、綠色植保新農藥和果實浸藥晾干。通過詢問受訪農戶是否通過互聯網學習到了上述技能來衡量其新技術掌握情況。
2.2.3 銷售半徑及銷售價格。本研究考慮農戶可通過零售、批發和線上銷售這三種模式進行銷售。對于未使用互聯網的農戶,其只有前兩種銷售渠道。本文將該農戶所有銷售渠道中最遠的銷售距離(距其直線距離)作為其最大銷售半徑。同樣,將該農戶所有渠道中最高銷售價格作為其最終衡量價格。
2.2.4其他可觀測因素。除農戶是否使用互聯網外,還有其他可能影響到因變量的可觀測因素。我們分為區域特征、地塊特征、農戶特征和政府政策。區域特征和地塊特征包括該臍橙林種植年份,經營年份,地塊面積,該地塊離村莊的距離,該地塊離最近公路的距離,土地產權情況,地塊平均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肥力,地塊平均坡度,地塊坡向,平均海拔高度,對于臍橙來說雨水是否充足,氣候是否適宜,最近三年是否有大的氣候災害,有無灌溉設施,該地塊上除臍橙外其他植被種植情況,種植方式,種苗來源,每公頃有多少株,平均株高,樹苗種類,臍橙樹齡,樹苗來源等。農戶特征包括家庭人口基本特征,主要生產經營決策者信息以及家庭風險偏好,包括家庭人口,勞動力個數,是否為貧困戶,性別,年齡,戶口類型,受教育年限,是否身體健康能干活,勞動力就業形式,是否當過村干部,是否曾經外出打工,是否做過生意和做企業以及風險偏好選擇實驗(打農藥時,用量比通知或包裝說明更高還是更低)。對于政府政策,考察其是否接受過政府相關補助和金額,以及政府培訓及一年中的次數,并進一步考察其中涉及互聯網培訓的次數。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統計分析結果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本文對所得數據就是否使用互聯網進行了分類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戶每公頃成本平均低于非互聯網農戶,且平均規模顯著大于非互聯網農戶。同時,通過對非互聯網農戶和互聯網農戶在批發銷售的模式中的情況進行對比,不難得出,使用互聯網農戶的產品銷量、價格及銷售距離均高于非互聯網農戶。而對于農戶各銷售渠道總體來說,使用互聯網的農戶其最高銷量,價格和銷售距離也均顯著高于非互聯網農戶。
3.2 互聯網應用對農戶生產銷售影響的計量經濟分析結果
表4報告了對模型(1)的參數估計結果。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互聯網使用對農戶銷售有顯著的邊際影響,即銷售半徑和銷售價格均顯著增加,對新技術的獲取和采用也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是,沒有證據顯示互聯網的使用總體上對農戶的生產和成本產生明顯影響。
同時對于本研究調研的寧都縣和信豐縣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寧都縣的農戶單產顯著高于信豐縣,但其每公頃成本高于信豐縣,銷售價格低于信豐縣。在實地調查走訪中發現,信豐縣互聯網普及范圍廣,政府扶持力度大,講座培訓頻率高,這也是導致信豐縣臍橙銷路好,價格高,成本低的關鍵原因,所以,政府政策及扶持力度也是是否能給農戶帶來福音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互聯網農戶雖在生產過程和成本節省中和非互聯網農戶無顯著差異,但在銷售環節中無論是銷售價格還是銷售半徑均高于非互聯網農戶。同時,對于使用互聯網的農戶,除了實證分析中其顯著增加的新技術采用意愿,調研數據還顯示使用互聯網的農戶通過互聯網新學到的技術比不使用的農戶平均多出4種,這很好的證實了互聯網的使用確實擴寬了農民種植技術的信息來源。所以我們得出結論,互聯網雖然對農戶生產和成本方面無顯著影響,但確實在銷售環節和技術掌握兩個方面給農戶帶來了福音。
4 結論及政策啟示
在“互聯網+”走入農村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的使用確實給農民銷售環節及技術掌握帶來了積極影響。本文通過對江西省121戶臍橙種植農戶的調查走訪,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雖然尚無證據表明互聯網的使用能給農戶生產和成本帶來顯著影響,但確實會在銷售環節擴大銷售半徑,提高銷售價格,并且有助于擴寬農戶技術掌握渠道。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有如下政策啟示和建議。
4.1政府積極扶持鼓勵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農業種植
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使用是需要一定資金的,部分農民由于資金不足,可能不愿意采取互聯網農業種植技術的使用,政府需要通過不同方式進行政策扶持,激勵農民將農業種植技術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
.
4.2推廣應用成功案例,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
做好宣傳推廣,讓廣大農民朋友認識到智慧農業帶來的好處,使其愿意花費時間、金錢轉變以往的生產方式,實現智慧農業的推廣。
4.3 新型物流產業的保障
網絡銷售平臺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使用者之間、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零售商之間直接地進行交易。因此,水果、蔬菜、各種肉類的運輸就需要一套完整的物流系統,針對不同的產品,使用不同的包裝外殼,運輸過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注意事項,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以及運輸的價格都會與現在一般的包裹運輸有所不同。農業電子商務大規模的運用,對當前物流行業將是一次重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范雪梅.”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 (2):140,156.
[2]葛顏祥,農業信息化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1( 08):4-5.
[3]劉寶磊,“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方法探析[J].南方農機,2020,51( 05):91-92.
[4]劉玉忠,“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創新科技,2015( 07)69-72.
[5]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 (09):29-33.
[6]余天霞.“互聯網+農業”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8( 12):290-292.
[7]張霞,試析農業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商訊,2019( 07):158-159.
[8]趙合清.農業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 06):99-100.
[作者簡介]梁懷文(1999-),女,湖北鄂州人,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