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雖然從一年級開始接觸古詩學習,但在學習中仍然缺乏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筆者以學生接受能力為著眼點,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相結合,對如何將古詩教學與小學生接受能力相銜接進行描述,以期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古詩學習的困難。
【關鍵詞】古詩教學;小學生;接受能力
古往今來,古詩一直是文人墨客娛樂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載體,也是一代代教育者們的重要教育手段。學好古詩文既是奠定學生學好語文學科的基礎,又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關鍵。尤其是小學的古詩教學,其不僅是奠定學生整個語文學習生涯的基石,也是為初高中的古詩學習奠定基礎的有效途徑。
古詩教學是小學低中學段的一個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是語文教師一直以來研究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將這種“高山流水”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尚在發展階段的不成熟認知相銜接,將古詩教學轉化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形式。許多教師、學者已經對這一問題做過很多詳盡的研究。筆者在四年級古詩教學的實踐中反思、總結出自己的一點經驗,以供參考。
一、古詩教學現狀分析
部編版教材從一年級起就安排了古詩教學,因此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學習已經不再陌生,他們不僅有了一些最基本的古詩知識基礎,也認識了幾位有名的詩人,但是對古詩的鑒賞水平和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對復雜的文學常識積累還不夠多。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特點創設情境,設置適合四年級學生古詩學習的課堂活動。
二、將古詩教學與小學生接受能力相銜接的策略
1.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想古詩教學與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銜接,教師首先就應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提前了解中、低學段學生的喜好,如影視劇、電影等,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生的愛好作為切入點。例如,在《獨坐敬亭山》的作者簡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影視劇《李白》《大唐詩仙》等影視片段,然后提問學生:“歷史上的李白是什么樣的呢?我們通過看影視劇對李白有了簡單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通過《獨坐敬亭山》來了解一下真實的李白。”從學生的興趣點導入課堂,在課堂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能讓他們在教師創設的小世界中逐步進入古詩的情境,自覺代入詩人的畫面。只要學生的學習狀態足夠專注,古詩學習對他們來說也就不再困難了。
2.運用朗讀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教學與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銜接,就是要求教師把“朗讀”放在首位。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古詩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義,還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鑒賞古詩就必須學會欣賞古詩的“句讀之美”。學生只有帶著感情朗讀,才能將“句讀之美”展現出來,了解古詩的句讀音韻之美,才能激發對古詩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另外,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仍然是識字和讀音。以盧綸的《塞下曲》教學為例,對于“輕騎”“單于”“遁逃”這些多音字和難讀字的教學而言,教師只要求學生認寫是完全不夠的,只有將其代入詩的整體中才能真正攻克這些難點字詞。
3.擴大學生的古詩閱讀量
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古詩教學開展起來也會容易很多。古詩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本,教師應擴大學生的古詩閱讀面。古詩的學習應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不能松懈。教師不能只著眼于課堂教學,而是應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下的古詩學習。比如,教師應讓學生按時復習《弟子規》《三字經》等較為熟悉的古文經典;將《唐詩三百首》等書籍放在班級讀書角,供學生日常瀏覽;在平時的課外視頻教學時間也可偏重多給學生播放古裝動畫短片,讓學生逐漸對古代的小故事和古人的說話方式有所了解,方便學生后續自主進行古詩的閱讀和自學。
4.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要想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教師就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師生互動并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師生共同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如字詞的翻譯,教師最好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利用工具書進行查找學習,這樣學生會主動將學習的結果反饋給教師,這是學生對教師的互動。教師可運用自己豐富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帶領學生解讀古詩所蘊含的生活、道德含義,將書面的語言生活化,帶領學生走入古詩的世界,這是教師對學生的互動。師生雙方只有都參與到古詩的學習中,才能真正達到共同進步、共同體驗的學習效果。
5.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
要想讓古詩教學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銜接,僅依靠語文學科是不夠的,教師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橫向融合。古詩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經典,要求學生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古詩中很多的景物描寫具有明顯的地區特征,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語文教師要熟悉品德與生活、科學等學科內容,在古詩教學中能夠將學生的各學科知識調動起來,以完善小學生的知識體系。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調動學生的其他學科知識,更能促進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鑒賞,并且有利于學生后續學習的系統化、整體化,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6.與小古文教學相聯系
要想古詩教學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銜接,教師不能只進行古詩的孤立教學,而是要與小古文的教學相聯系。學生學好古詩,與形成古文化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要學習從古人的視角看問題,學生就要對古人的生活環境有一定的認識。部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小古文教學,四年級學生對小古文的學習已有一段時間。通過小古文的學習,學生對古人的說話方式和行為習慣有了一定的了解。古詩學習與古文學習的結合,能快速培養學生的“古人思維”,使古詩教學事半功倍。同時,這也是小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深入了解的良好契機,雙向聯動,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將“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落實在日常學習的細節中。
7.進行直觀教學
直接經驗是小學中、低年齡段學生最容易接受的知識。實地教學是古詩教學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形式,但實地教學的局限性過大,實施起來也有難度。教師可以根據古詩教學內容靈活實施。例如,對于《鹿柴》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有條件的教師可帶領學生去附近公園、景點等親身體驗這種“空山”;如果沒有條件,教師可將生活中的日常經驗作為教學資源,告訴學生:“在你每次上樓時,聽到樓上有人說話,但是看不到人,這是因為視線被遮擋了,因為樓梯是曲曲折折的,那山上看不見人也是這個道理。”對于《暮江吟》描繪的景色,教師雖然不能直接帶領學生去觀賞江景,但是可以帶學生去看一下黃昏的水景,讓學生體會“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麗景色,讓詩中的意境盡可能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給學生直觀的感受。
8.注重學生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要想古詩教學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銜接,教師就要從學習和生活的細節訓練做起。經典文化的學習,不是課堂的40多分鐘,也不是教材上的幾篇古詩、古文就可以完成的。理解古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常識的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從學習細節開始。例如,教師可在黑板的文化角寫上3~5個古代文學常識,每周更新并在每個周一進行課前提問。由于已經看了一周,學生會對這幾個常識有深刻的印象。教師例行的提問只是借機鞏固,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學習效能感。這些文學知識的積累可能并不會被全部運用在四年級的古詩教學中,但教師要有“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的生成性教學意識,為學生后續的古詩文學習鋪墊基石,讓學生更好地進入高年級的語文學習狀態。
9.運用鼓勵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對于古詩這種教學難點,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對古詩學習的恐懼感。一方面,教師要創設適合學生回答的啟發式問題,多提問,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避免學生“溜號”“跑神”。另一方面,對答對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大加贊揚并做出公開的口頭表揚,讓學生體會到古詩學習帶來的自豪感;對沒答對問題的學生,教師也不能斥責他們,要用引導性的語氣找出學生疑惑的癥結,和學生一起解決,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不論如何,面對古詩教學,教師要多用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讓學生從不懼怕古詩,到愿意學習古詩,再到喜歡學習古詩。鼓勵式教學也是最彰顯現代教師教學智慧的教學方法,小學教師應積極采用。
在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四個自信”的指導下,加之核心素養對新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古詩教學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對古詩教學不能存有畏難心理,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出發點,尋找既可以增強教學效能感,又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的古詩教學方法。教師要多在課堂實踐中總結、反思、記錄,做一位有思考力的研究型教師,以教學經驗為沃土,增長自身的教學智慧。這樣,無論是古詩教學還是其他難點教學,都會很容易被克服。教師要以新時代“四個自信”要求自己,主動承擔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讓經典永流傳,讓經典易流傳,讓經典自覺流傳。
【參考文獻】
耿憲.小學古詩快樂課堂建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張藝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陶麗艷.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