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茹

【摘要】在現代學前教育體系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核心的教育目標之一。 尤其是在藝術教育領域中,通過引入多元形式,來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借助實踐的創造過程,實現幼兒創造力水平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然而,我們在實踐觀察中發現,當前大陸藝術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僵化性問題,在系統架構上對幼兒創造力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礙。為此,本文基于臺灣與大陸藝術教育的對比和借鑒,來進一步明確大陸藝術教育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不足之處,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同時借鑒臺灣地區完善的藝術教育經驗,促成大陸藝術教育體系的優化升級,實現幼兒創造力培養效能的大幅提高,為我國整體學前教育事業的深化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藝術教育;幼兒教育;創造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2017年度科學研究項目“培養幼兒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發展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JYZYB201707)的研究成果。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在藝術教育中,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使之在持續的創作表達中,實現自身創作思維的發展。然而,在當前的藝術教育工作中,不少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路徑認識還不夠清晰,缺乏系統的創造力培養課程,沒有實現相關藝術教育的有效拓展,致使整體的藝術教育培養效果并不理想。這顯然偏離了藝術教育發展的軌道。因此,本文以當前臺灣和大陸藝術教育的差異對比為基礎,借鑒我國臺灣地區成熟的教學經驗,以期促進我國整體藝術教育成效的顯著提升,培養并輸出一批具備創造精神的時代新人。
一、我國在藝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現狀
在幼兒藝術教育工作中,大陸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培養幼兒創造力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在藝術教育中,相關各方只重視藝術教育的成效,而忽視了幼兒主體地位的體現,沒有針對幼兒創造力的表現特征予以相應的引導和啟發,致使幼兒創作能力的發展受限,只能在成人視野中的藝術框架下進行有限的創造和創作。這無疑會導致幼兒創作力成長明顯受阻,從而使其在創造方面陷入發展的緩慢期。
反觀我國臺灣地區,經過多年的藝術教育改革,已形成了一套具備較強實效性的藝術教育體系,能夠重點突出幼兒創造方面的需求,為其提供全場景、全系統、全周期的教育支持,在幼兒創造力表現上具備了明顯的先進性。鑒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期,大陸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借鑒臺灣藝術教育的先進經驗,補齊藝術教育的不足之處,實現在藝術教育品質方面的跨越升級。為此,本文從對比和借鑒兩個角度切入,通過對臺灣和大陸藝術教育的差異性分析,明確了大陸藝術教育的不足之處,并給出了精準的改進建議。
二、臺灣和大陸藝術教育差異對比分析
1.多樣性差異對比
從圖1可以看出,在我國臺灣地區的藝術教育工作中,學生所要涉及的關聯學科數量相對較多,涉及文學、歷史、社會學、數學、工程等眾多領域。反觀大陸藝術教育關聯學科,則主要集中在文學、歷史和手工領域,這種差異性上的顯著不同,是導致兩種教育體系培養幼兒創造力效能不同的關鍵所在。從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征來看,多樣性的關聯學習和關聯創作,無疑會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更全面的發展,進而在高頻的創作過程中,實現學生創作能力的顯著提升。如果對創作表達設定了范圍或框架,那么幼兒的創造力水平必然會受到限制。目前,我國大陸學前藝術教育工作者也已認識到幼兒教育在多樣性方面的不足之處,正在著手針對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點進行多樣性的創新和改革。
2.開放性差異對比
在臺灣藝術教育中,幼兒可以通過藝術節、藝術比賽、社交圈、行業點評等多種渠道,進行藝術創作作品的開放傳播。其中,藝術節和行業點評占比最高,均達到了70%以上。這充分表明當前臺灣地區幼兒藝術創作作品,主要是以全社會性的開放傳播為渠道進行公開的展示。這樣的開放環境,無疑會使幼兒從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獲得更豐富的創作體驗。
反觀大陸開放環境建設方面的情況,可以看出,除兒童藝術比賽占比相對較高外,其他的開放傳播渠道主要集中在社交圈、校園展覽、校際活動等相對范圍較小的開放環境中。這種相對狹小的開放傳播視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3.標準性差異對比
所謂標準性差異對比,主要是指針對幼兒創造力發展水平的標準差異。大陸針對幼兒群體的創造力評價標準,主要是以校園測評為主,強調幼兒能力水準的直接測評。但在我國臺灣地區有關幼兒創造力水準的測評,則主要著眼于幼兒的發展角度,強調對其個人創作發展的情況進行縱向評價。這兩種評價方式各有優劣,但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注重其成長性,顯然更符合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性,更能體現測評對提高幼兒記憶力的作用。
三、在藝術教育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改進建議
1.多形式融合,倡導自然創造
從我國臺灣地區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來看,讓幼兒在更多元的學科關聯中進行自主創造,能夠顯著提高幼兒的創造水平。有鑒于我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文化燦爛的綜合特性,建議在大陸的藝術教育中,可以進一步增強藝術教育的多元性,建立以自然為主導的創造教育體系。所謂以自然為主導,就是讓幼兒在自然的生活、學習探索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從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中,選用相應的資源進行綜合性的藝術創作。幼兒教育工作者則應具備較為廣博的藝術知識儲備,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能夠為幼兒的自然創造提供相應的輔導和支持,使之在基于自然的綜合創作中,展現自己的創造理念,塑造自己的創造型人格。
在綜合性創作過程中,幼兒往往能夠表現出極強的表達能力。借助多元形式進行信息傳播,也更符合幼兒基礎能力薄弱的特征。在倡導自然創造的理念引導下,一些幼兒教育工作者還開發了以幼兒體驗為主的抽象創作教學方式,讓幼兒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運用音樂、舞蹈、繪畫、手工等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所感到的抽象感受具象為特定的物品或作品。這種尊重幼兒主體感受、鼓勵其依照主觀感受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符合自然的創造過程的。
2.大平臺展示,鼓勵開放創造
近年來,在幼兒藝術領域,涌現出一大批以幼兒藝術比賽為主的開放性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品質良莠不齊,目的也有所差異,但確實推動了兒童藝術開放傳播環境的構建。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幼兒教育工作者應主動進行有效聯合,構筑幼兒藝術開放傳播的大平臺,讓幼兒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自由的開放創作和開放傳播,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創作體驗。鑒于藝術教育本身的品質要求,筆者建議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應主動邀請專業藝術從業者參與到針對幼兒群體的藝術創作評價工作中,使幼兒藝術創作傳播過程得到權威保障,讓幼兒在高品質的開放創作過程中,享受到創造帶來的樂趣。
3.重發展評價,強調成長創造
在藝術教育工作中,要想進一步促成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幼兒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站在幼兒的角度,尊重幼兒的主體特征,能夠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在實踐操作層面,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著手開發針對幼兒成長特性的藝術教育數據庫,詳細記錄幼兒個體的藝術創造成長歷程,并借助多媒體形式,展示幼兒在藝術創作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而使幼兒對自己的藝術創造發展歷程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藝術家、家長等各相關方,可以根據幼兒個體的藝術創作成長情況來進行縱向的評價,肯定幼兒在創造方面的獨特性,挖掘幼兒在創作方面的不同之處,進而予以有力的教育支持和教育引導。
【參考文獻】
尚紅娟.兩岸中小學藝術教育模式的異同分析與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9(09):75-81.
田培培,陸佳漪.回歸本體與旨歸本核:關于舞蹈藝術教育的概念辨析及當下問題研究[J].舞蹈,2019(02):45-51.
才吳忠.“e筆異畫”:幼兒美術游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88-90.
夏曉華.幼兒園藝術審美教育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04):67-69.
王崢.接受美學:幼兒藝術教育實施的新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14(12):55-57.
陳平.藝術教育值得反思的四個問題[J].人民教育,2014(21):50-52.
翟艷.創意美術活動與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4):191-192.
王昆,鄭競翔.美術教學中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4(09):70-72.
馬志飛.芻議幼兒藝術教育學科的體系構建[J].教育探索,2014(06):144-146.
朱新華.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模式探討[J].大舞臺,2013(0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