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扣
摘 要:立足于河北省內高職院校,隨著中國經濟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陣營,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艱巨使命。高職院校在為各行各業推送優秀的專業人才的同時,也會面臨學生因政治導向和社會價值觀的缺失而為學校、企業、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課程思政的作用舉足輕重,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有利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的人才輸送質量也會有顯示提高。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工匠精神;人才培養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可見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二、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路徑
圍繞“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思政,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角度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
(一)堅持“三全育人”的育人宗旨,挖掘“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涉及多方面,而在職業素養方面,各個層次的思政教育又存在著差異,作為高職教育,始終要把“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放到核心位置。“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是高職學生在思政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將“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融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路徑
要確保課程思政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成效,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學校是大環境、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課堂是主渠道、校園文化是第二課堂,所以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更是思政教育的滲透。
1.學校是大環境,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
(1)高職院校正確認識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不再是單純的政治理論課程,課程思政的教育不應該與專業教學分離開,專業技能教授的同時,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政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應該貫穿到課內課外的各個環節。同時不能將輔導員、思政課教師與專任教師分離開,教書與育人就成了兩個獨立的存在,這樣違背了“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宗旨。
(2)高職院校要做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者
制定有效的促進機制和反饋機制,制定加入課程思政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在課程建設上,鼓勵一線教師、輔導員和思政課程教師組成課程開發團隊,建設相應課程資源,通過教師觀摩、分享、探討,總結好的經驗,真正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反饋,針對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做到糾、輔、查。做到推進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路徑中。
2.教師為主導,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
(1)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政水平和德育能力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政水平有助于更好的開展課程思政。教師通過引導來教育學生如何去正確的看待問題。
(2)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和企業經驗
作為“工匠精神”最主要的傳播者,注重教師企業實踐,掌握企業最核心的前沿技術,同時感受企業文化氛圍,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
(3)教師應自覺融入課程思政
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地位,教師的授課目標應該認真結合學生的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依據人才培養的要求,加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做到潤物細無聲。
3.學生為主體,決定人才培養的成效。
(1)采用導師制,注重思政教育的培養
師徒的傳承本來就是一種文化,采用導師制,將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拉近,潛移默化中進行課程思政的內化。
(2)重視企業實踐,把實踐課程融入“工匠精神”的課程思政
與企業共同開發實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觀察企業內部員工是如何體現"工匠精神"的,并在每個實習環節踐行"工匠精神",逐步養成專心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創新的優良品質。
(3)校園文化是第二課堂,同樣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平臺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學生進行課程思政的第二課堂,提升校園文化,營造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集體氛圍,感知良性競爭和團隊的重要性。
(三)從課堂出發,開展課程建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更加系統化、精細化
課程思政融入課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意識的融入愛國情感、工匠精神、課堂自信、良性競爭等思政教育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結合,但是要想全面的系統的融入到課程中,需要將思政元素更加細化,和專業課程融為一體。
三、結論
高職院校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路徑的推廣,能夠從學生、學校、企業、國家四個方面產生社會價值:
學生層面,整體素質增高,適應行業的需求,德才兼備,成為高水平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層面,面對“中國制造”背景下對高級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職院校必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又是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
企業層面,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國家層面,要實現“中國智造”,必須在高職院校培養數億計的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