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三本,全國卷考試制度的推近,以及中專學生學歷的提升,我國的高職院校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眼中。教育改革高職學生的增多,以及混雜性導致高職教師的綜合能力與高職學校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與教學要求。本文談論了高職院校教師現狀與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師 ?理念 ?發展
【基金項目】2019年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項目“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mgy2019-01。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3-0012-02
引言
高職院校教師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具備熟練的能力與經驗,擁有著一技之長,并且對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擔負著把知識傳授給心理相對自卑、文化知識理論相對較差的高職學生,并且鍛煉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校就業率。
一、當下高職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觀念與現狀
(一)信念、職業認同度不高。
對于高職的教育,由于個別學生的文化水平以及課堂上自控能力的不足,任教老師的耐心和責任感漸漸缺失,導致課堂的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對于求知學生來說信任感也會大打折扣。不同的心態,觀念會對在校高職老師造成不同心境,也會變得浮躁化、枯燥厭倦。任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對高職學校學生以一蔽之,導致固定刻板成見,缺失對自己職業的幸福感、認同感。
(二)高職學校對教師招聘與培訓的現狀。
就當前現狀來看,高職教師任職或兼職教師入職前培訓,不改變培訓模式,只進行筆試卻忽視實際實踐能力,對引進教師沒有針對性,培訓目的不明確,時間地點的隨意,缺乏考察和評估。用之前有經驗卻落后于教育發展的模式對教師進行統一的、單一培訓,抑制多樣化教育的發展。
(三)因評職稱寫作而忽略實踐。
高職學校對教職工的評職稱不僅可以調動教師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提高教育質量。但個別老師沒有明確教育教學理念,缺少責任感,為了評職稱卻離真實教育教學相差甚遠,甚至編造,暴露了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評職工作認識不到位,過于形式主義而不投入腳踏實地實踐,有違背教師個人教學素養,以及不正風氣的助長。
(四)兼職教師的聘任以及質量。
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壓力的加大,導致不少求職者只是為了謀生,而不是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個別學校的教師同時兼職多個學校教學教育內容或同時兼職社會和學校的工作,并且社會工作的傾向明顯的大于校內兼職。不尊重學校安排,輕視高職院校專業性,導致教師不良風氣的形成。且學校對兼職教師的聘用缺乏針對性,導致兼職老師資源利用不足,或者對任聘教師崗位掉以輕心,導致個別質量不高的教師摻雜其中,造成學校損失。此外,學校對兼職老師缺少關注和工作支持,導致兼職老師對教學系統大綱以及教學的工作不明確,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二、如何提高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與教學的措施
(一)高職教師的職業規劃與自我發展。
職業規劃是高職院校教師前進的方向,作為學校應該協助教師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但是一定要注意,職業規劃一定要有專業人士或者專業機構的指導,結合自身情況而定的職業規劃,而不是隨心所欲的一個目標。為此,高職院校應專門學習正規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和管理機制,用組織的名義幫助教師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規劃職業生涯時期的目標。同時相應的高職院校應成立相關發展部門,專門負責規劃教師的職業發展,對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行協調安排,并制定、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相關的激勵措施,促進教師合理有序、積極主動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當然,在學校進行專業指導的同時,高職院校的每個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做好個人規劃,并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建立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檔案。職業規劃檔案的建立,這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給高職院校的教師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而且對高職院校的教師專業發展有監督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具有主導作用,因此應不斷改善教師的個人能力,以應對不斷提升的教學及人才培養要求。首先,教師要明確教育職業工作,重視教育在社會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及自身的目標,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其次,高職教師是集專業知識和技術實踐經驗一體的綜合型教師,在職老師要具備強大的責任感,不斷學習鞏固任課專業知識以及提高專業技術的綜合表現,教學中積極借助先進網絡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方式與自身知識儲備。最后,教學與反思是改進當前教學措施不足之處的重要手段,作為當代教師不能停止學習與反思,此外還應借鑒其他優秀教育工作者的經驗,有自我反思以及深度研究能力,吸收他人優勢,改進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做好自己本質工作的同時也應該進行自我發展。
(二)多參與,被認可才會有歸屬感。
學校是由教師和學生兩部分組成的,如果說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么教師就是學校的主人,學校就是教師的家。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學校對教師的給予認可與肯定,這樣會更好地激發教師的責任感,使他們具有一種歸屬感。例如,在常規的教學中,學??梢越洺0才沤處熤g交流和反饋活動,多傾聽教師的意見或者去討論高職學校教育中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法。教師作為一線工作者,對于教育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感觸最深,因此,校方應提供給教師自主的選擇權,多傾聽教師的意見,使教師有參與感、認同感,達成共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歸屬感,使教師更有集體感,同時對高職教育工作擁有更多的責任感和幸福感,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三)對教師的評估督促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評估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對教育教學發展有著促進作用,而且也提高了高職學校教師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學校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評估也可以暴露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能促進高職學校教師轉變教育思想,以學生為中心,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根據教學需求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學校也要加強教學工作,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改善辦學條件,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
(四)加強與優質企業合作。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技術實踐遠遠大于普通高校學生,為了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率,各大高職院校也把目光投向了社會資源,積極與眾多優秀企業合作,推選輸送優質人才,以實現資源互享,合作共贏。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教師普遍認為正規的、優質的企業技術培訓對于提高教師專業技術,培養他們的教學能力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正規的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走出去”是讓高職院校教師親自去企業一線實地察看學校,可以幫助教師獲取一線的、切實有效的管理經驗和第一手的生產技術服務知識。也可以“請進來”,邀請企業專業型人才就某個技術或者管理知識點進校開展課堂授課活動,與教職工共同分享和交流實踐經驗,設置分享課與畢業生所面臨的實習就業前培訓。同時,在工業、農業以及畜牧業等技術研究方面,可以實施校企合作。高職院??梢詾槠髽I培養其需要的專業化人才,而企業則要確保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進而促進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水平。校企合作,人才雙向流動,有效地促使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師理念,優化教學方案,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五)創新教師培訓模式,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
高職院校教師都是正規院校畢業的專業教師,其教學水平其實沒有太大差異,但鑒于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不僅需要專業文化的支撐,更需要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指導,所以,這些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對教師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的教師。面對具體的教學需要,高職院校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觀念,建立開放型、合作型的教師文化,創造條件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努力為教師的專業發展營造一種專業的、開放的學術環境。經培訓學習后,大多數老師認為,校內或者校外教師為他們提供的專業幫助促進了他們教師的專業發展步伐。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合作型教師的專業文化水平的發展,高職院校還應該努力打造一個平臺,用于專門提供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進行交流學習,以此培養不同發展水平的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專業化教師隊伍轉變,同時也有效地培養教師學術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全面的發展。而這個交流培訓的平臺或者方式,可以根據學校情況進行創新。根據調查發現,如今高職院校的師資質量人才的缺失,大多數高校也大量引進優秀工作者,對教師進行培訓,更好地進行教育工作。對于師資,不僅有全職和兼職教師的合作,也有來自高校和企業教師的合作。對于培訓體制,高職學校領導應采取出色的校內優秀教育工作者對新入職人員組成一對一或一對多培訓模式,相互交流與學習,不走形式主義,落實教學科研工作。不抑制教師多樣化,使教師發揮各自特長安排合適崗位,完善對兼職和專職教師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
(六)良好的師德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應具備職業道德和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正是這樣的職業道德的要求,教師必須積極主動,自覺自愿提升自我的專業發展,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職業道德是所有健康工作者須遵循和牢記的準則規范,而教師需要遵循師德,明白教育在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承擔應有的責任以及義務。教師個人素養體現了教師個人自身追求。貫徹科學發展觀,有著服務于社會,振興民族的寶貴精神。以身作則,自愿奉獻,投身到祖國教育建設中。只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才可以保障整體教師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師專業發展,有助于改善與彌補現階段實際不足之處,為教育發展提供針對性的師資力量的支持,規避常見問題。
結束語
教育行業的不斷革新,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行業的發展也不容忽視。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或者改變,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也需要學校的一些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措施,如注重高職教師的自我發展,學校對教師的認可會讓教師有一種幸福的歸屬感,也可以加強與優質企業合作、兼職或專職教師培訓模式的創新,建立團隊培養機制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優化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而高職教師專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專業水平或者科研能力上的提高,更多的是在教師自身理念追求以及教育素質能力上的提高,在高職學校特殊性里對教師教學多樣化的包容和引進,重視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高職學校應該結合自身特殊優缺點,揚長避短,注重創新與教研質量,使其民主化、多樣化,從而提高高職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艾純志,楊鳳翔.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方法與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96-98.
[2]劉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3]劉傳熙.高職院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探討[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2):65-68.
[4]周濟.大力加強師德建設 ?努力造就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在全國師德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17-21.
[5]駱金鴻.高職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才雙向交流模式探討[J].考試周刊, 2016(61):156-157.
[6]王振洪.高職院校教師文化的獨特性、問題及發展策略[J].浙江社會科學,2011(1):70-75.
作者簡介:
李芳(1981.4-),女,甘肅民勤人,漢族,本科,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