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一則幫助大學生走出抑郁的案例分析談起,以案例為出發點剖析家校聯動機制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家校聯動機制氛圍不強,體質不完善。探索通過加強學生及家長主動性,拓寬家校聯動渠道等形式充分發揮家校聯動機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關鍵詞:家校聯動;心理健康工作;認知偏差;主動性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事件屢有發生,并呈現上升態勢,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甚至爆發心理危機事件。如何應對這些事件并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成為高校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家庭教育不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通過家校聯動,開展合作,可以有效彌補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短板。下面我們就從一則幫助大學生走出抑郁的案例說起,探索家校聯動機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背景與概述
樂樂(化名),父母離異,家境困難,在高中時曾遭受校園暴力困擾,當學生哭訴想要轉學時,父母無法理解她的痛苦,并勸其忍耐,因此心懷怨憤,不愿與父母交流見面,甚至曾產生過跳河的輕生念頭。上大學后,常獨處,無法融入班級體生活,面容僵硬,少言,不愛笑,身材瘦削。某日上課突然大哭,呼吸急促,全身發抖,情緒崩潰。事發前一天曾前往醫院就診,結果為重度抑郁,醫生建議她藥物及住院治療,在當晚與母親訴說之時,卻被教育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因此愈發認為母親不夠理解自己,拒絕吃藥住院。為此輔導員多次聯系家長,想要與之交流,母親以孩子是判給父親的為由,讓學校聯系父親,而父親只說讓老師多多關心,孩子只是一時情緒不好,不愿進一步配合學校開展進一步工作,情況一時陷入了僵局。
二、案例處理
第一步,聚力量,穩情緒,降風險,予關懷。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穩定情緒是重中之重。面對心理危機事件,需要多方共同協作。在趕往現場的同時,輔導員便將情況反饋給了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聯系學校有關部門共同協助。輔導員剛與樂樂見面便被緊緊抓住了雙手,從她的哭泣聲和顫抖的雙手里,我們感受到了她極度的恐懼與無助,考慮到教室人多,便耐心勸說,攙扶其前往學院休息室平靜情緒,經過幾個小時的勸慰和陪伴,樂樂漸漸停止了哭泣,在分析樂樂病因很大程度來源于缺乏關愛之后,輔導員在征得樂樂的同意之后聯系了樂樂的好朋友,邀請其前來休息室,共同安撫。隨后,學校也出面邀請了校外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前來疏導,旨在保障學生安全;
第二步,查緣由,促合作,知病情,邀面談。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理解配合學校工作,正視病情。在穩住學生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與家長聯系,經過多次電話交流,我們在了解到家長不配合的緣由在于他們對病情認知不清,父母雙方也各自重新有了家庭,想要責任推卸后,我們通過采用共情勸說、發送診斷書照片、講解抑郁癥知識、反饋在校情況、案例舉例等方式耐心解釋面談的必要性,并表示若家長出行不便,我們也可主動前往家訪,共商對策,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終家長同意來校;
第三步,化矛盾,傳想法,抓機會,破心結。鼓勵學生走出心結,積極治療。樂樂得病及不愿就醫,經初步研判源自她與父母的心結,我們便扮演了傳聲筒的角色,告訴家長孩子的想法,同時抓住家長當天是開了六個小時的高速趕來學校的這一點破開樂樂心防,在她態度有所動搖時,抓住機會,留出空間,促成面對面交流,樂樂最終同意住院治療;
第四步,送醫院、共陪伴、常聯系、助康復。輔導員與家長共同前往醫院辦理住院手續并陪伴樂樂至凌晨,等她熟悉了環境,也在醫院中結識了同年齡的新朋友后方才離開,之后也與家長、醫生多次聯系,幫助其康復。
處理結果:經過一個多星期的住院治療樂樂情況便大有好轉,醫生為其出示了病情診斷書,校方與樂樂和家長簽訂了“五個一”承諾書:每天按時服藥,每周與班主任交流一次、每周與輔導員交流一次、每月與心理健康中心老師交流一次、每月按時復診并提供全部復診資料。我們同時也為樂樂提供了勤工助學崗位,申請了助學金。針對樂樂落下的課程,我們也積極對接有關任課老師,向他們搜集資料為樂樂補課。并在學校老師們的努力溝通之下,家長也承諾以后會多給予孩子一份理解,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同時會主動保持與學校的聯系,共同幫助其成長。
三、案例經驗與啟示
合作發力,先治標后治本。在面對心理危機事件之時,學生的生命安全應永遠被放在第一位,先做到治標降風險后,要通過與學生本人、家長、同學等多方進行了解“分析病因”,最后要學會聯合協同各方力量,商討“治療方案”,采取有關舉措,達到先治標后治本的目的。
溝通交流,抓記錄重反饋。學校與家長之間難以相互理解往往是導致學生工作出現困局的重要原因,而破局之法就在于讓家長看到我們所做的工作,痕跡化、顯現化,及時反饋有關信息,從平時就構建起家長群、家長座談會等良好的家校合作網絡。
成長護航,幫學生助家長。輔導員在面對因家庭矛盾導致的心理危機事件時,一方面要與學生談心談話,另一方面在平時也要主動與家長談心談話,充當溝通橋梁的作用,從細微處著手,傳遞愛與溫暖。
從此次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家校聯動機制的構建對于學生心理問題成功解決,保護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融入我們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四、家校聯動機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家校聯動氛圍尚未完全成型
目前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在面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之時存在不同類別的“認知偏差”。高校教師在平時因為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長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進行家校聯動所需要的時間精力較大,從而放棄聯系家長。但在出現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之時卻只想著心理問題學生必須第一時間讓家長帶走,以減輕校方的壓力。
而目前大部分的家長對學生心性成長關心不夠,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的認識不足[2]。認為大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貿然介入會造成孩子逆反情緒,同時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存在心理問題的事實,諱疾忌醫,往往拒絕配合學校工作。高校與家長之間的“認知偏差”使得家校聯動氛圍無法在高校中成型。
(二)高校家校聯動體制不健全
完善的家校聯動體質機制是家校聯動機制構建的重要基礎,而在我們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機制中,多數高校往往是采取四級心理防護體系“寢室——班級——學院——學校”,而沒有把家長納入心理健康工作的體制之內,等到危機事件發生之時,才想到聯系家長。這時溝通難度將會翻倍上漲,容易導致家長無法理解學校工作,引發矛盾,延誤學生病情。
五、推動構建家校聯動機制建立的措施
(一)以校方主動合作推動家長主動參與
由于家長文化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對心理知識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強化家校聯動機制,需要高校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班主任、輔導員在家校聯動過程中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向其傳播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并構建起信任度,認清積極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擔心,并明白在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應承擔參與者與監護人的責任。積極配合學校有關工作,共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拓寬聯動渠道,實現家長多方位多時段參與
由于家長來自全國各地,很多時候無法實現像中小學一樣的家長會、座談會、家訪等溝通形式。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溝通交流,進行“云走訪”、“云座談”。保障與家長之間的聯系,
同時高校需要將家校聯動從“應急合作”轉為“預防合作”。建立聯動常規機制,在心理普查后、每學期初、考試前、學期末、重大事件發生時等不同時間節點,將有關信息反饋給家長,及時掌握學生有關心理動態。將家長納入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在處理心理危機事件之時,學校不能一推了之也不能大包大攬,根據學生病情,與家長配合采用簽訂承諾書、送醫、休學、家長陪護等形式共同積極應對。
總之,建立家校聯動機制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加強家校聯系可以做到學生心理問題事件的有效預防和高效處理,需要校方和家長的合作完善。
參考文獻
[1]史輝.家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07,(17),416-418.
[2]王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6,29(1):19-20.
[3]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研究[J]. 陳玉芳.?湖北農機化. 2020(07)
[4]重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韓守東.?大眾文藝(理論). 2009(01)
[5]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與工作機制[J]. 陳中永,付海東.?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1)
[6]高校大學生心理資本研究綜述[J]. 王葒,劉耀燭,楊超.?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4(04)
作者簡介:姓名:邢詩淇 性別:女 民族:漢族 出生年月:1995.01
籍貫:浙江義烏 學歷:大學本科 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學生思政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