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英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依據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 借鑒文秋芳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挑戰傳統的”課文中心“,“ 課文至上”的教學理念,采用對分課堂模式強調從教課文轉變為教學生用英語做事,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課文的理論知識講解消化上面,把衡量教學成效的標準放在學生是否能用英語做事,是否能用課文中所學英語語言知識完成產出任務上面。
關鍵詞:自主學習;輸出輸入;精講留白;討論
筆者近年來一直任教大一新生的綜合英語教學,一直在關注新生們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他們面對暫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氛圍往往不知所措,“面對著突然來到的大學相對比較多的課余時間,孩子們不知該學什么? 無所適從的同時又覺的學習時間浪費了,所學無幾,從而對自己的知識能力,自己的前途與畢業前景產生焦慮,成為大學生中不知所措的迷茫群體。”1為解決以上問題我首先是向新生提出問題供討論思考:“你們能夠用英語做事,用英語自由表達自己嗎?你們采用或喜愛什么樣的學習方式?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標和意義何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同時向學生們提出張學新一個嶄新的教學理念:自主合作學習。具體模式即包含四要素的對分課堂。這四個要素是:講授,內化吸收,討論,對話。(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所以對分課堂簡稱為PAD. 2以下闡述我對英語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芻議。
一、課文精講留白
實施課文精講留白之前我們先讓學生從心理上能夠理解接受這種他們原來不習慣的、有別于傳統教學方法的理念,在對分課堂的第一次課上先介紹對分教學模式產生的背景和理念,強調說明對分課堂區別于傳統課堂的特點,即:能力培養比知識學習更重要。要讓學生明白并接受這一觀點,愿意并嘗試著扭轉以前的”課文中心“理念,不再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學生拼命抄,不要命的背。
新生感覺自己不知所措所學無幾的現象可以用張德江:“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 3來形容,反映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狀況的弊病,學生缺乏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大學課時相對松散閑暇,沒有了中學那樣的密集課時的死記硬背,而新生們不會主動安排時間自主學習知識,沒有真正轉化吸收知識的過程,沒有將課堂所學知識內化為存在于本身的素質能力結構,以至于產生了所學知識還沒有中學多的感覺。基于改善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學習狀況的目的,筆者試著將對分課堂引入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首先將對分課堂的第一要素:課文精講留白貫徹實施到課堂教學當中。借鑒文秋芳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4 教師在對分課堂中講授課文,進行語篇分析,處理語言知識輸入時,務必要集中學習和消化對輸出活動有貢獻的輸入材料,全面完成一切為輸出服務的理念。教師講授的主導性一定要具有這些內涵,以達到課文精講留白的教學目標,輸入為輸出服務,以教定學,設計的產出任務一定要具有潛在的交際價值。
二、有備而來的討論
我們的英語對分課堂的特色之一在于對能力的駕馭訓練應該重于單純的理論學習,即我們的英語課堂重點在學會用英語做事。而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就在有備而來的討論之中,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討論之中,在新的教學互動場景里面的討論之中。但是現在我們的學生們還不理解也不習慣這種全新的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學生們有可能還不具備這種學習能力,這種有備而來的對話討論可能流于形式,學生們不知道怎么說,從何說起,甚至開小差。這時“有備而來“四字就尤其重要了!怎么準備,作何準備都是對分課堂教師必須考慮和解決的要素了。為保證討論的成功,我們應在精講留白后布置學生的獨學任務,然后根據獨學中發現的難點問題進行討論階段中的輸出任務,通過自主合作解決部分難點和問題,加大對難點的聚焦。此時的討論應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以宿舍為單位以方便課后的合作學習,老師可以隨機聽幾個小組討論,尋找不同意見觀點,但暫不點評對錯。對話討論的重要目的是交流,表達內容深淺對錯在其次。只要能夠緊扣老師精講內容,能夠大膽表達,英語不夠表達時,允許摻雜漢語字句。只要能夠互相關注各自的情感表達,有積極參與的愿望,有獨立見解表達出來受到肯定的愉悅,對話討論的自主學習能力則初具規模。打消學生對新模式的顧慮就得不斷強調我們的重點在討論過程中的語言輸出,不在討論結果的對錯,重在培養大家用英語表達用英語說話做事的意識與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不一定得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鼓勵支持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老師只需回答共性問題,不必回答所有的問題。
精講留白和有備而來的討論相輔相成地保障了對分課堂中教學任務和知識目標的完成,而強調對分課堂中“閉環式”循環發展模式成為確保對分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對分課堂的兩種形式:當堂對分(教師講授 45分鐘,學生獨學15?分鐘,小組討論15分鐘,師生對話15分鐘),隔堂對分(講授和討論分別在兩次課進行,充分內化, 效果更佳),筆者認為第二種更值得強調,教和學不是講授一次就結束,而是有層次的進行,一個循環完結,解決一些問題,沒解決的問題或者教師給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進入下一個環節。學生有內化獨學的時間與過程,有討論分享,深入思考,師生對話等多次學習機會,而且學習的深度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對分課堂的每一輪教學步驟,以及輪間的教學步驟,環環相扣,對接呼應,階梯式上升,形成正向閉環的反饋機制。閉環教學可以總結成三個階段:1. 在線知識傳播;2. 學生發現問題,教師獲得學習反饋;3. 實現知識再發現。
結語
學習效果是學生最重視,實踐程度最高的部分,教師精講留白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展開多形式的教學互動,既拓展了知識領域,又提升了學生探索性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學生上課以及課后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精講留白后的討論課堂構建了嶄新教學互動場景和教學生態,在這嶄新課堂中,在小組討論中得到積極收獲的同學們,在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并解決問題,學會用英語做事交際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就感,成就感帶來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對專業的滿意度,自信也隨之大大增強。
參考書目
1.劉筱華 《立德樹人與課堂教學生命力》[J] 文淵?2018(11) 126
2.張學新?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2014(5) 6
3.張德江?激發教育:教育教學改革之路 [J] 中國高等教育 2010(20)38-40
4.文秋芳 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 [J] 中國外語教育 201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