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軍
摘要:住校生是在多數學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重要群體,這些學生的家庭距離學校很遠,或者是為了獲得更優質的教育條件環境而選擇住校,尤其在農村地區的學校更為普遍,但是這些學生脫離了教育環境,很少獲得家庭教育方面的影響,所以學校和班主任教師就應該擔負更多的管理責任,要注重培養在校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具體工作中,應該明確寄宿要求,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要加強日常生活指導,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還要注重發揮榜樣和伙伴的力量。筆者主要圍繞如何培養住校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了思考,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住校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引言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除了要對他們進行文化知識傳播外,還應該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學生為了完成學業或者擁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就必須開始住校生活。由于這些學生年齡比較小,一直沒有離開過家人,很多生活問題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所以在住校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可以發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十分關鍵,首先能夠讓他們盡快適應寄宿生活的節奏,其次可以增長他們的生活技能,最后良好的習慣能夠讓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有條理。因此,學校和教師應該對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重視,多花費一些精力去探索研究,這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
1 明確寄宿要求,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他們的行為習慣,如果學生都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那么他們就不可能長時間的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學校在開展對寄宿生習慣培養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知道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1]。比如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衛生,首先清潔的環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學生可以少生病。其次干凈整潔的生活習慣是一個人熱愛生活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規章制度要求一定要十分明確,不能朝令夕改或者含糊其辭,學生對人對事的態度十分認真,這些要求很可能成為他們很長時間內的行為準則,甚至會影響到今后的生活習慣,所以學校一定要制定出完善的寄宿守則以及日常行為規范,讓學生能夠生活自理、主動學習、擁有良好的衛生和安全意識。但是在嚴格要求的同時,教師一定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情況,及時發現他們存在問題的原因,因為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有原因,對癥下藥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 加強日常生活指導,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必備能力。小學班主任要培養住校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自理自立,后自能自強”的正確生活態度,如勤儉節約、對自己言行負責;二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件小事,如洗手、起床、疊被、刷牙、衣服擺放、鞋子穿脫等;三是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小到洗臉刷牙、洗衣掃地,大到說話行事、與人交往;四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后洗手、不亂扔果皮紙屑等。要持之以恒的要求學生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統一的作息時間安排學習、生活和活動。需要認識到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既需要班主任時時檢查、監督,也需要學生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2]。
3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優化教學環境氛圍
住校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在校園里,因此校園環境對他們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如果校園環境氛圍不佳,沒有做好對住校生進行規范化指導和管理,那么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也就無法實現,只能是一句空話。為此,學校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住校生提供整潔舒適的寄宿條件,可以在校園內張貼各種溫暖的宣傳標語,并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類集體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溫暖與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當然也要通過行為準則規定進行約束,從而促使在校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3]。另外,在教師的教學活動當中,除了要完成知識內容傳授之外,也應該巧妙滲透一些關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宣傳一些關于自立自強的少年兒童,講述歷史名人的少年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都會有助于促使在校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并且也增強了學科教學效果。
4 發揮榜樣和伙伴的力量,促使良好行為習慣形成
學生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周圍人在做什么,沒多久他就會有相同的表現,因此學生之間相互模仿的作用一定不容忽視。住校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區域,每個地區和家庭都會有不同的行為習慣,短時間內是無法統一的,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模仿的特點,在班級或學校內樹立起一些典型,比如誰的寢物做的最好、誰的個人衛生習慣最好、誰最文明等等,這樣在小學生的心里就會有一個標準,按照誰的樣子完成什么工作就能夠得到表揚。教師和可以讓他們形成學習小組,在小組里,學生要共同完成一些任務,行動的過程中能夠起到監督的作用。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在小組內,他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還能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學生時期,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是那么的純潔,他們在小組活動中不會存有什么私心,目標一定是取得勝利,他們往往看見的都是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天生不服輸的心,所以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優秀[4]。
結語
總之,住校生是當今社會上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因為學生在很多家長眼里還是一群孩子,但是他們卻要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家人的照顧,開始自立的學習和生活。如果教師能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關注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變化情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李宗武.農村寄宿制小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教育革,2019(5):70.
[2]馬桂芳.農村小學寄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途徑探究[J].教學研究2018(7):122.
[3]車挺瑋.農村寄宿制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芻探[J].成才之路2018(24):63-64.
[4]劉俊生.農村寄宿制學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見[J].黑河教育,2017(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