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已有所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相關文獻的學習,歸納各位學者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的研究,進而提出觀點。
關鍵詞: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雙師型”教師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中形成的特定教師群體,從改革開放之初倡導教師分類培養,直到當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地不斷壯大,雖然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理解的不斷加深,但是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仍會出現偏頗。
支麗娟認為,不少中等職業學校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已顯現成效,卻仍有由于學校干預得過多或制定的激勵機制不合理等原因,導致“雙師型”教師自我要求不高、不思進取、未起到引領作用等。
賀文謹認為,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由于學校固化的思想束縛,領導小組不研究改革方法、不創新發展思路、不規劃建設方案,師資隊伍在長期缺乏多重統一指導的前提下,被僵硬而單一的建設手段束縛,使“雙師型”教師偏離核心團隊建設,缺乏主動性和參與積極性,致使建設目標不統一、不規范等問題頻出不斷。
蔣競寶認為,有的學校能從“雙師型”教師的崗位特征出發,考慮學科特點,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取得成效,因教師自身沒能全身心投入,尚留于形式,并未取得深層次地培養和深化,學校應盡量挖掘客觀存在的原因,讓更多的“雙師型”教師樂意參與到活動中來,積極發展教師個人意見,對至關重要的問題不能參與決策。再者,許多好的想法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實施起來仍然很困難。
楊永明指出,一些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培養依然面臨三層困境,即教師維度的發展困境、院校維度的培養困境以及社會維度支持困境,這三重困境制約著“雙師型”教師的發展。因此,應從這三個維度著手進行改革。
侯淼以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為調查對象,發現教師隊伍缺乏歸屬感、結構單一等問題,與此同時,由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時間短,因此學校對“雙師型”隊伍不夠重視,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在認定和培養上也存在問題。
劉天放指出,“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大都來自于高校畢業,教師自身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勢必會造成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不到位,脫離了親身實踐而憑空講授機械制造、工藝流程等,對專業教師而言,無疑是件尷尬的事情”。
陳斐認為,“雙師型”教師培養無疑是職業學校建設發展中的頭等要事,盡管各職業學校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是主觀的想法仍有誤區,接收人才的要求不一,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招進來、留不住的現象頻出。職業院校要從內部找原因,加強內部建設和制度的完善,完善師資建設體系,才能讓自己發展得更快。
魏懿指出,當下的職業院校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缺少職業院校特色,教學形式流于傳統;二是缺少區域企業的參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第三,教師隊伍結構單一。
蔣華指出,盡管職業教育部門反復強調“雙師型”教師的位置舉足輕重,但在建設中仍缺乏宏觀指導,有的學者發現的是低層面的問題,形成的研究并不能指導從高層面形成建設體系,對助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未見成效。
陳建超提出,“雙師型”教師培養在多方面有待完善,現有的培養體系難以達到以上職業院校改革的要求。各中職學校不能根據教師的年齡、職稱等基本情況的差別,分層培養,這樣不能確保“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有效性和對教師的激勵性。
陳牛則提出,在 “雙師型”教師培養管理中,尚存在一線教師地位不突出,建設意見書中指標失衡,沒有政策傾向“雙師型”教師,或不具有吸引力,影響“雙師型”教師主動參與發展的熱情。學校要確定“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就要重點對“雙師型”教師隊伍進行建設,突顯“雙師型”教師的主體地位,否則難以使“雙師型”教師培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曹曄認為,現有的“雙師型”教師培養中,對教師的考核過度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科研課題等研究,缺少師道建設,缺乏專業領域內的進修培訓,很多培養舉措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等方面的問題,不利于教師的發展。
侯彩穎認為,職業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實施主體主要是學校領導者,由于領導與教師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領導者不能詳盡地反映一線教師的心理想法,難免做出錯誤地判斷。因此,在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過程中,要增加參與主體,將教師參與、學校引導、政府支持等工作形式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我國中職學校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明顯滯后于普通學校教師隊伍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政府統籌的缺失上,更是學校、教師本身在系統管理、職業定位、專業化建設、評價結構等方面建設的不足與滯后。因此,要想突破當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必須打破僵化單一的培養結構,系統解決當下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從整體上推動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支麗娟.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研究——以蘇南地區的調查為例[D]. 蘇州:蘇州大學,2009(06).
[2]賀文謹.“雙師型”職教教師的概念解讀(上)[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7):48-51.
[3]蔣競寶.教師專業化及教師專業發展綜述[J].教育探索,2014(4).
[4]楊永明.三維視角下應用型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02):73-75.
[5]侯淼.“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與策略分析——以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8(08):67-68.
[6]劉天放.培育“雙師型”教師,破解職教突出矛盾[N].中國商報,2019(2),1.
[7]陳斐.職業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9(01):159-160.
[8]魏懿.面向區域教育的高職院校應用英語專業建設——以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2):82-87.
[9]陳建超.五年制高職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科技信息.2010:36-37.
[10]蔣華,鐘桃英.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11]陳牛則.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構想[J].職業技術教育,2004(16).
[12]曹曄.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的內涵與發展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0)A.侯彩穎.教師反思性自我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4)
作者簡介:李娜(1980-)女,遼寧省大連市,本科,高級講師,從事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大連市經濟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