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媛
摘要:由于手機的普及,利用手機來報道新聞事件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具可行性。拍照手機以速度和互動性正在快速地改變我們的觀看方式。同時,它也正在改變了新聞的采集方式。過去,人們都是依賴職業新聞記者的報道來了解新聞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的價值取決于記者、編輯和攝影記者如何去分類取舍。而手機攝影以及互聯網的傳播可能將這一傳統過程完全顛覆。在這個信息社會,不僅是因為多樣的資源使新聞的產生需要巨大的消耗,而且多樣的工具也提供了大量的新聞,一些全球性的新聞中已經出現了業余愛好者用手機拍攝的照片發布在博客上,時效性比職業記者做的還到位,而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公民新聞,有著傳統媒體不同的角度,而這些角度是職業新聞人經常忽視的。
關鍵詞:數字技術;多媒體;新聞攝影
多媒體新聞
多媒體新聞是將圖像、音頻、視頻以及文字和圖表結合在一起,通過網絡等數字方式動態展示,令新聞報道更加生動有感染力。紙媒體的利益的確受到了網絡的沖擊,縱觀網絡新聞的發展,多媒體新聞目前在圖片欄目中逐漸占有著主導地位,報社也在向攝影記者提供多媒體工具和培訓機會。
現在,有遠見的報紙經營者們發現了他們面臨著生存危機,尤其是在網絡吸引走了大部分年輕人的視線后,困境越發明顯。可以想象,廣告商們是跟隨著這些觀眾的腳步的,因此報紙也在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網站對于讀者和廣告商們看上去更加富有活力和競爭力。有實力的門戶網站也在為這一趨勢鋪路,著名的新浪播客等一系列視頻網站應運而生,只是國內的新聞管理上網站還不能直接進行新聞的采訪報道,處理新聞要采取轉載的方式。
大家都在追求眼球效應,編輯們意識到,大部分人訪問網站并不是來閱讀傳統的印刷新聞的。多媒體對許多報紙來說是曾僅僅是個新鮮形式,圖片記者出于好奇來自己嘗試一下。但在一夜之間,編輯和出版商都開始積極地推進這種報道。“多媒體報道”的按鈕在很多國外報紙網站上隨處可見,其他網站也熱衷于購買音視頻記錄。部分報紙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兩、三分鐘幻燈或flash的動態報道。但是隨著更高精尖的制作工具的出現,寬帶技術的發展,攝錄機價格不斷下降,多媒體的創造能力不斷拓展,而且其中視頻也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華盛頓郵報在線以及其他一些網站在多媒體報道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無論多媒體報道能否給報紙帶來新的希望,但報紙投資商和出版商顯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此,攝影師們如果在未來想要保住工作,最好學會多媒體技術。這是世界發展的方向,攝影師們要么趕上潮流,要么落后于潮流。攝影師能夠在拍攝圖片的同時錄制音頻,并學會如何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早在CanonEOS1D相機發布時就提供了錄音功能,可以錄制對圖片的簡短說明,很多攝影師的個人網站上就開始出現了新的幻燈展示形式,它配有攝影記者作為親臨第一現場者的自述。
隨著高清視頻的發展,將來的報道會完全以視頻為核心,圖片部的名稱改為圖片及視頻部門。視頻將最終成為網絡新聞內容的基本來源。可以采取靜幀截圖的手段在印刷媒體和網站上刊發,也可以在網上直接用動態視頻發表。在互聯網上,視頻是連接文字和圖片的粘合劑,其本身并非是一種徹底獨立的產品,比起電視新聞記者,可以以一種更印象派的形式來拍攝視頻。其他一些報紙,比如最為著名的紐約時報,已經開始模仿電視新聞來設置一個記者在鏡頭前闡述新聞,或者使用旁白的方法。
還有很多報紙并沒有廣泛開展多媒體業務。由于預算緊張,他們無法聘請專業多媒體制作人員——他們寄希望于記者自己更為努力的工作來自行制作多媒體。這些報紙不像其他人那樣將多媒體融入自己的網站,相反將多媒體丟入一個特殊區域事實上是減少了它的影響。
對于報社的攝影師來說,轉向多媒體領域多少有些困難,報社并沒有向員工提供完善的培訓計劃這令攝影師們自己承擔了學習的責任。對很多記者來說,缺少時間是學習新技能的一個障礙。當然預算和裁員問題都令攝影師感到難熬。在國內都市報工作的攝影記者每天要采訪三至五條新聞,加上初步編輯,圖片說明,上傳編采系統,例會等工作,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每周也很難保證正常公休,壓縮所有可用時間,讓位于學習是無奈中的辦法,比如去各個采訪地點的路程是個常用的時間。培訓的費用動輒幾千,是個不小的負擔。由于大部分報紙自身不提供多媒體培訓,很多記者不得不求助于網絡和書本資源來自學。
有實力的媒體對自己的記者展開了有條理的培訓。例如洛杉磯時報對平面攝影記者的培訓課程內容設置如下:第一周,課程圍繞電影語言入門技術:場景結構、鏡頭次序、視頻制式、軟件分鏡頭劇本、采訪技巧。培訓研討班每天的訓練幫助學員快速掌握電影語言和數字影像技術,從最開始的構思,到拍攝提綱,以及燈光、攝像、編輯技巧,成片之后,教員和助教會對作品點評,提出寶貴意見。同時,培訓研討班還教授編輯軟件。第二周,學員們將動手操練全部制作環節,創作電視新聞、小紀錄片、人物專訪、調查性報道。
未來最終的發展趨勢可能會是:平面攝影記者只需要將他們的音頻、視頻和靜態圖片文件傳遞給快速、有效的多媒體制作專家。但現在,很多報紙還是希望平面攝影記者自己來做這件事。
雖然國內的市場化媒體才起步不久,但如上所述的國外趨勢可以視為前車之鑒,在當前有啟示性。國內的《華商報》,效仿中央電視臺的暗訪欄目《每周質量報告》,從取證充分方面考慮采取了視頻拍攝的手法,卻成為了少數用視頻采訪刊發截圖的都市報。不少觀念先進的攝影師,在拍攝圖片故事等能有時間準備的題材時,都會選擇視頻和圖片同時拍攝的方式,即使報社并不要求視頻也不提供器材。現在國內幾乎所有報紙都開辦了網站,但有的連PDF版都無法提供,也沒出現多媒體新聞,一方面報紙經濟實力制約,一方面是對于互聯網應該提供多媒體服務的理念判斷不堅決。數字時代來臨,通訊技術飛速進步,媒體的界限變得模糊,媒體間的融合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