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
摘要:本文介紹了“繪畫作品中的當代性”,并分析繪畫作品當代性的啟示。分析中國繪畫作品當代性思辨,有助于深入了解當代性的發展趨勢,這些優秀的概念值得繼承和發展的。
關鍵詞:繪畫作品;當代性;語言
一、繪畫作品中的當代性定義
什么是繪畫的“當代性”?評論家殷雙喜認為,“當代性”必須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當代藝術應該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敏感問題和重大事件做出積極回應;其次,我們必須對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前沿藝術問題給出積極的回答。實際上,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藝術風格和規律。藝術家在繪畫中使用的技巧和情感是其當代性的表現。談到“繪畫中的當代性”,我們必須首先定義什么是“當代性”。不同的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和藝術歷史學家對“當代性”有不同的定義和看法。目前,關于“當代性”有以下主流觀點:當代的時間觀念、當代的藝術歷史觀念、當代的藝術批評觀念、視覺文化理論的當代概念、商業運作分類概念的當代性等。以上所有都是“當代藝術”和“非當代藝術”之間的區別,這些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什么是“當代性”。
二、繪畫作品“當代性”的啟示
(一)創造有“質量”的獨立新文化
“藝術的任務不再是表現自然理想,面是人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世界內自我相遇。”可以看出,在伽達默爾看來,藝術的真理不僅是自然,而且是自然和社會的結合,即藝術的本質是對揭示人性和精神現象的追求,是對真理的追求。符合藝術的本質,是藝術對人類的價值。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自然和社會性的本質追求是當代繪畫面臨的新任務和挑戰。
(二)不可或缺的“精英文化”意識
從單一或某種類型的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藝術并不總是適合所有人的。藝術的獨特性決定了某種類型的藝術只需要與一部分觀眾進行交流。雖然藝術為公眾服務,但藝術并不需要大眾化,否則藝術就不可能成為藝術。同時,由于相同的個性和外表,它最終將失去公眾。因為這只能導致藝術傾向于表面的娛樂信息或人們的一般活動,所以最終使藝術趨向于單一和表面化。而且,隨著社會的快速運轉和信息的迅速變化,人們的興趣也在不斷變化。唯一的不變之處是,在世界范圍內隨著物質素養的提高,人們對物質欲望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才能用真錢來提高人們對文化藝術品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敏感性。出于這個原因,文化需要更積極、正確的指導。正如龔琳所說:“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精英藝術是這個世界的生命,真正的出路不是現在,而是將來。”這表明,精英藝術不僅是衡量藝術“文化”和“品質”的標準。同時,它也是藝術發展的先鋒和真正的最前衛。
三、中國繪畫作品的當代性思辨
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必須解決各種限制和約束藝術的問題。制約中國畫發展的“中國問題”源于兩種文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中西經濟文化碰撞的歷史斷面上相互要求并相互制約。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意味著民間藝術精神的重塑,而且表明在時代交匯的基礎上,只有開放與包容才能使中國繪畫具有創新性和發展性。重要的是,在中西方之間的國家現代化和經濟文化的對沖下,中國藝術開始搖擺并失去其焦點。面對強大的西方經濟和文化的壓力,中國傳統繪畫應擺脫基于西方標準的評估體系。文化的繁榮總是以思想的活力和精神的自由為開端,同時又以社會的發展和啟蒙為先。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在經濟,文化多元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保留中國畫的特色和震撼人心的方式,獲得中國畫的獨立權利,形成中國畫的自我。評估系統是首要任務,分析中國當代藝術與當代中國藝術的關系,發掘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藝術精神,促進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必須在繪畫創作中積極尋求自己的精神淵源,而不是迷信先知的指導,也不應屈服于吸引外資的市場誘惑和冷嘲熱諷。我們要做的是樹立民族藝術精神,創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中國繪畫藝術。
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表現無疑受到西方藝術和文化的碰撞和影響。在此過程中,具有“本土”屬性的整體文化吸引力和表達逐漸形成。吸收有效的觀點和方法,建立完整的審美認識和健全的美學考察框架,“中國美學應不斷吸收美學的最新成就,并在對話與互動的背景下自我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美學必須扎根在中國美學和藝術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藝術理論。”同時關注當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使當代繪畫藝術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中國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并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創造藝術和文化價值藝術的。
結束語
中國當代繪畫的圖像革命不僅僅是改變修辭方法。繪畫的真正發展最終要體現其自身的涵義和文化價值。藝術精神是繪畫的本質和核心。繪畫應該表達它所知道的一切,而不是它所看到的一切。繪畫不是與作為機械圖像的攝影相對應的“人造圖像”。如果僅負責構建世界圖像,攝影就足以滿足。藝術家創作的前提應該是:向世界講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我們是怎樣看待和如何言說的。
參考文獻
[1]許向群.“動勢”下的一種水墨情態.解放軍藝術學院報,2005(2)
[2]劉凌.淺析袁武水墨畫的藝術特色.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5)
[3]周楊.解讀中國繪畫藝術的“當代性”[J].文藝爭鳴,2014(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