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群文閱讀,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提高鑒賞水平,推進語文教學的創新與發展。然而,如果教師只是將相似文章進行簡單的鋪排和機械的疊加,是無法真正體現群文閱讀的精髓,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的。教師應該找準文與文之間的“契合點”,形成群文之間的“凝聚力”,通過精心的安排與巧妙的設計,使不同文章圍繞一個“核心”,形成一個整體。
關鍵詞:群文閱讀 高中古詩詞 教學探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12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課堂的一項重要內容, 且具極強的審美教育功能, 對于學生的素養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因此,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 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古詩詞學習中不斷受到美的熏陶, 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本文先探討了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了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有效策略。古詩詞是文學殿堂的璀璨明珠, 無論是其具有的精妙語言、美好情感, 還是優美的形式與流暢的韻律等, 都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最佳素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 老師需要時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受、欣賞其中蘊含的美, 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與凈化學生的心靈, 這樣當學生具有較強的審美意識時, 自然能順利實現古詩詞教學的最終目標, 促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性的發展。
一、以“主題”為核心
古詩詞的主題豐富廣泛。有的以愛情為主題,表達愛戀之美、相思之苦或愛而不得之怨;有的以山水為主題,表達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或嫻靜的人生狀態;有的以友情為主題,表達對友人的關懷、感激、勸誡、不舍等情感;有的以事業為主題,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或懷才不遇的悲憤;有的以育人為主題,表達對后輩的期許與訓誡……相同的主題,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心境和環境下傳遞出來的態度和情感可能大相徑庭。于是,教師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群文閱讀,使學生體會同一主題下不同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和個人情感。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有荀子的《勸學》。很明顯,這是一篇以“勸學”為主題的古詩文。事實上,我國歷史上以“勸學”為主題的文章還有很多,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于是,教師可以圍繞“勸學”這個主題,為學生引入《孫權勸學》和《誡子書》兩篇古詩文,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發現同為“勸學”的三篇古詩文在論證方法、寫作手法、勸誡方式、敘事角度等方面的異同。如此一來,教師能夠從以下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知識層面,豐富了學生的古詩文基礎知識積累;其次是能力層面,鍛煉了學生對于古詩文的分析與理解能力;最后是情感層面,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中的意志力與主動性。可見,以“主題”為核心開展群文閱讀,是古詩文教學的有益嘗試。
二、以“風格”為核心
我國不同時期的古詩詞根據作品風格可以分成很多流派。比如,唐詩被分為現實主義流派和浪漫主義流派;宋詞被分為豪放派與婉約派;唐詩宋詞又被放到一起,分成田園派、邊塞派、浪漫派、現實派、怪誕派等。相同流派的古詩詞通常在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和語言的風格上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獨特風格。不同流派的古詩詞雖然在內容、情感與風格上相差甚遠,但也可能存在相通之處。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風格”為核心,開展群文閱讀,使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發現相同與相反的古詩詞流派之間的“相和”與“相斥”之處,從而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領會不同派別的特點,提高古詩詞的鑒賞水平與理解能力。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將柳永、晏殊和李清照這三個婉約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安排在了同一單元,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讓學生通過三位作者的作品,體會婉約派的詞作風格。事實上,這三首詞放到一起,本身就可以構成群文,為開展群文閱讀提供了資源。然而,這三位詞人雖然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三個人的作品就能夠展現宋代婉約派詞人的全部風格與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在教材所提供的詩詞的基礎上,再為學生補充李煜、溫庭筠和秦觀的代表作,使學生對于婉約派的創作風格產生更深切的感悟與更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針對語文基礎較好,且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為他們補充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作,使學生在把握了婉約派的創作特點的同時,將其與豪放派的作品進行比較,體會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差異。如此一來,教師以“風格”為核心,使學生對于相似和相反風格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對比分析、抽象概括等多項閱讀能力,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得到培養與鍛煉。
三、以“作者”為核心
每個作者都有著獨特的寫作風格。同時,隨著年齡、心態和境遇的變化,每個作者的寫作風格也會有所轉變。在這一點上,我國古代的詩人和詞人也不例外。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作者”為核心,選取作者不同年齡階段或不同境遇下的作品,讓學生展開群文閱讀,使學生通過作品了解作者的個人經歷,同時,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解讀作品。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收錄了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對于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文學家和史學家做了諸多揣測,但是終無定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李白在不同時期和階段所創作的作品,讓學生通過品讀這些詩文,體會李白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與詩作風格。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根據個人的體會與感悟,嘗試分析《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如此一來,教師通過群文閱讀,巧妙地將了解詩人生平與解讀詩作情感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理解古詩詞。
再如,蘇教版選入了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學生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李清照,圍繞“李清照”的身世來探究她的詞的風格,讓學生“知人論世”,從李清照少女時代生活經歷到青年婚后幸福生活的經歷,再到晚年南渡后的凄慘遭際,看李清照這三個不同時期的作品的風格特征,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李清照的詞風。
四、以“手法”為核心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對詩詞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進行著重講解,為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與創作奠定基礎。那么,在基于群文閱讀的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手法”為核心,將不同的古詩詞整合起來,進行對比教學。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中,學生會學習到《采薇》。在《采薇》中,作者應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比興”是古詩詞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表現手法,在《孔雀東南飛》和《氓》中也應用到了這種手法。那么,教師就可以將這三篇文章組成群文,讓學生找出三篇文章中應用“比興”表現手法的句子,并通過觀察這些句子在句式結構和語義表達上的共同點,總結“比興”表現手法的特點。再如,教師在講解“主客移位”手法的時候,讓學生分析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杜甫的《月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圍繞“手法”組織群文閱讀,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以群文閱讀為載體,將知識講解融入合作探究當中,實現了古詩詞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綜上所述,開展群文閱讀是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的新方向與新思路。通過群文閱讀,能夠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提升鑒賞水平、發展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該嘗試以“主題”“風格”“作者”和“手法”為核心開展群文閱讀,從而更好地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曾先鋒《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學周刊》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