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脫貧攻堅成果如何有效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對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系統揭示了脫貧攻堅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挖掘了湘西民族地區所特有的脫貧攻堅成果及高校思政課的利用現狀,提出了推進湘西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對策,為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促進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范式。
關鍵詞:民族地區;思政課;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積極推動英雄模范人物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加強體制機制、項目布局、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的系統設計”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了“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的重要論斷,既科學分析了脫貧攻堅的總體形勢,也深刻揭示了脫貧攻堅的教育價值。在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如何促進脫貧攻堅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幫助大學生更好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體制創新,更加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創性、典范性價值,是高校思政課增強吸引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對于提升青年學子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脫貧攻堅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一)脫貧攻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為消除貧困、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與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1]新時代脫貧攻堅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兩不愁與三保障”,更是經濟、生態保護、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諸多要素的有機整合。經濟上的高強度與集中性投入,改善了貧困地區發展基礎和環境,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經濟發展空間。社會治理層面的派駐駐村工作隊、選派第一書記,集中開展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扶貧信息化技術引入,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激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為社會治理的體系優化奠定了基礎。而生態保護方面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規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生態保護脫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友好型措施,對于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綜合性、全方位的深度精準扶貧,補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短板,推進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脫貧攻堅成果是黨創新理論教育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2]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與鮮明特色,實踐證明,我們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引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才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之所以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之所以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換言之,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巨大成就,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所作出的正確選擇。中國減貧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彰顯,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本思想、社會大同思想、富民思想及扶貧濟困思想等,為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因此,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的生動踐行,是對反貧困理論的創新與運用,也進一步體現了黨創新理論的實踐。
(三)新時代脫貧攻堅具有廣泛的教育效應
中國特色脫貧攻堅道路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千篇一律”到“因地制宜”、“顧此失彼”到“協調發展”的轉變,形成一套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方法,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扶貧體系。“精準”不僅是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凸顯了新時代扶貧工作的精細化、針對性內涵,是現代社會治理的科學方法,同時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哲學思維,對高校學子學習方法與實踐具有重要啟迪作用。另一方面,新時代脫貧攻堅也能進一步引領我們深刻認識中國。進入新時代,我們應正確看待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國情的“不變”。北京師范大學開展的“大學生看扶貧”大學生暑期扶貧等調研活動;吉首大學開展的“千村萬戶大調查”大學生暑期鄉村振興調研活動;中國扶貧事業起源地“赤溪村”、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中國夢的發源地——梁家河和以《中國扶貧在路上》為代表的一批影視、文學作品成為青年學子走進社會底層、感受脫貧成效的有效載體。這些志愿活動、實踐探索、藝術作品成為大學生加強國情認識的現實教材,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國情的再度認識。
二、湘西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的挖掘和利用
(一)湘西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的挖掘
湘西州作為“老、少、邊、窮”地域的集合體,素來有“百年貧困,十萬大山”之稱,由于地理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的限制,在新中國成立后湘西地區人民的生活一直處于貧困線以下。2013年,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湘西,走進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視野,在湘西花垣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指導方針,從此,“精準扶貧”成為了國家扶貧的主要方針,十八洞村也因“精準扶貧”首倡地成為了國內外研究與關注的焦點所在。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各級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的共同發力作用下,湘西地區干群的奮發努力下,以十八洞村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走出了一條特色的扶貧之路。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在湘西探索實行的“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的“五興互助”基層治理新模式;以綠色發展為指導,堅持地區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以人為中心,提升地區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為基本要義的脫貧理念;以十八洞黨建引領、產業幫扶、思想建設和事業發展等方面為核心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經驗;以吉首大學為主線,以十八洞村為載體,以發揮民族地區高校專家學者的智力優勢與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的示范作用相結合為目的的“十八洞鄉村振興學院”等,成為了湘西民族地區獨一無二的脫貧攻堅成果。
(二)湘西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對脫貧攻堅成果的利用
2016年,《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強調指出“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促進貧困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組織志愿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扶貧支教、技能培訓和宣傳教育等工作”等,為脫貧攻堅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考與前進的方向。湘西民族地區高校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抓準教育方針,通過將民族地區高校智力優勢與地區實際相結合,在促進脫貧攻堅進程、運用脫貧攻堅成果與教學課堂、“第二課堂”相結合等方面做出了有效實踐。在湘西地區,大學生的暑期三下鄉活動與研究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地區脫貧攻堅實際,開展脫貧攻堅“第二課堂”教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拓寬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開展優秀大學生“三支一扶”活動與“十八洞”黨性主題教育活動;創辦“十八洞村鄉村振興學院”,在思政課堂中的扶貧教育主題研究、在各類創新課題中進行扶貧經驗研究等,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為脫貧攻堅提供相應智力支持。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影視作品、“十八洞”扶貧精神、“十八洞”扶貧經驗等影視、文學作品也成為青年學子感受脫貧成效的有效載體。目前,脫貧攻堅的教育功能雖然在湘西地區民族高校有一定程度的體現,但也明顯存在著重視程度不一、缺乏統籌協同等問題。
三、推進湘西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對策
(一)開展高校思政課運用脫貧攻堅成果的教學設計
湘西民族地區在高校思政課的具體開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區位與資源優勢。因此,在教育部思政課程內容更新修訂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與地區實踐,推動中國特色扶貧理論融入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思”并重,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活動中融入長期的扶貧減貧教育,研究健全的脫貧攻堅成果運用課程體系,形成扶貧價值教育的理論教學體系;“術”“道”并重,透過扶貧過程、扶貧實踐,宣傳中國扶貧奇跡背后的中國扶貧理論、中國扶貧道路、中國貧困治理體系;“物質”“精神”并重,透過扶貧數據、脫貧成效,傳遞蘊藏的中國扶貧精神,在此基礎上,研究理論育人、精神文化育人方法,研究實踐與理論相互轉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并重,研究行不言之教、開展實踐育人方式,透過感性認識,增進對扶貧創新理論的認知與認同。
(二)創新高校扶貧教育的統籌協同保障機制
將脫貧攻堅成果運用于高校思政課堂,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單個主體能完成的,必須堅持高校、師生、政府、市場等主體的共同發力。首先,要建立高校思政課利用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體系。湘西民族地區高校應順應助力脫貧攻堅的教育扶貧向運用脫貧攻堅成果的扶貧教育范式轉換,探索建立湘西民族地區的實際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的實際范式,研究高校思政課運用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體系,建立校地緊密聯系的協同工作體系。其次,就湘西民族地區地方政府而言,要提高脫貧攻堅成果的教育功能認識,將湘西民族地區所特有的脫貧攻堅成果成文成冊,高標準、嚴要求打造區域扶貧教育研學(勞動教育)基地體系,研究校地緊密聯系的協同工作體系。
(三)推進扶貧教育轉型講好湘西扶貧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還要講得好。”“講得好”是收官之年脫貧攻堅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核心任務,要求我們要擅于抓住重點、堅持內外有別、做到真實客觀。結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的“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因此,將扶貧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宣傳與講解在湘西脫貧攻堅過程中涌現出的“最美脫貧攻堅人物”及其事跡、在十八洞村形成并推廣的“精準扶貧”首創精神、探索并實踐的“五興互助”基層治理模式等,將扶貧融入教育,讓扶貧故事承載精神。“世界扶貧看中國,中國扶貧看湘西”,推動扶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有機結合,講好湘西脫貧攻堅故事。
注 釋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頁.
參考文獻
[1] 王介勇,戴純,劉正佳,李裕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思考及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0):1273-1281.
[2] 劉文斌,武力.鄉村振興進程中脫貧攻堅的成效利用與經驗傳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5):30-37.
[3] 謝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創新研究——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高教探索,2020(02):129.
[4] 唐任伍.脫貧攻堅: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和中國貢獻[J].人民論壇,2020(02):16-18.
[5] 梁紅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新趨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39-41.
[6] 程衍生.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3):136-140.
[7] 尹怡誠,沈清基,王亞琴,張鄧麗舜,鄧鐵軍,凌敏,張明.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十八洞鄉村精準規劃研究與實踐[J].城市規劃學刊,2019(02):99-108.
[8] 李蓉.對挖掘思想政治教學資源的哲學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7):52-5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湘西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編號JGY20204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婷瑤(1996—),湖南益陽人,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